铺喜床的口诀,铺喜床的简单说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0:51:18

逢女子出嫁,衣服、被褥、布料为最佳礼品,姑、姨、舅、姐还要送现金,俗称“压柜钱”。必定要有的一样就是果盒,过去是一方形木匣子,内盛放糕点,现在通常是饼干若干,只要是双数即可。亲友送来礼物后,主家要把嫁妆的箱子、柜子装上实物,俗称“装箱”。装箱、摆盒工作由临嫁女和自己的嫂子共同进行,嫂子向临嫁的小姑传授婚仪、房事知识及新妇之道。

郯城一带,结婚前一天下午,临嫁女由叔、兄或弟陪同,到自家祖坟上坟,意思是告别祖先,出嫁他姓。至掌灯时分,平日与临嫁女要好的姐妹前往话别,进行装箱工作。装箱时,先由姑、姨、婶子或大娘拿用红纸捻沾油点着的“灯”将箱、柜、橱等依次照过,意思是驱邪除恶,接着把要带的东西装好,用封条封住,姑、姨等至亲还要给压腰钱。

喜礼都要讲究吉利、喜庆,禁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此外还讲究送礼送双数,寓意成双成对。喜礼要记入账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

(四)请总管、定大客

娶亲是人生大事,礼仪繁多,耗资巨大,民间称为“公事”,主家往往提前数日请好总管,即一位夫妻双全、子孙满堂、见多识广、懂得相关礼仪、深谙人情世故及待人接物之道且有较高威信的长者,或称“大总管”“红总”“执喜人”。枣庄、峄县一带称“执事”“大老执”,费县、邹城一带称“执客”“大执客”。总管按照主家意图安排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轿车,请乐队、厨师、账房先生(有内、外柜之分)、勤杂人员,安排搭棚(有的地方要搭厨房棚、候客大棚、吹乐小棚三个棚,婚礼前三天就得上人动手)、迎亲、送亲、搬客、宴客等事宜。鲁南地区,总管一般由新郎的长辈如大伯、叔叔担任。

铺喜床的口诀,铺喜床的简单说法(5)

邹城一带,还时兴请“女执客”,通常由公婆、父母俱健在,夫妻双全,子孙满堂的“全福人”充当,其职责是帮助迎新娘,招待女方宾客。鲁南一带*的妇女不迎送亲,一年内不能连迎或连送两个新人,有“一辈子迎送亲七次,可免去一切罪过”之说。

临嫁前,女家要定“大客”,请“送亲婆”,请“忙下”。一般在有地位、有文才的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或堂兄、表兄中挑选两位担任“大客”。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各地均有请村干部当“大客”的现象。在沂蒙山区,请新娘的舅父、伯父或叔父当“大客”。送亲婆一般由新娘本家的伯母、婶母或嫂子充当,相当于“伴娘”的角色。“忙下”即是帮忙的勤杂人员,其职责主要是抬、送嫁妆,帮助请、送客人,帮厨、上菜等,沂蒙山区叫“帮忙的”,有的地方叫“跑腿的”。

(五)下催妆

临近婚期,男家要向女家送催妆礼,俗谓之“下催妆”“下催妆衣”,意在催促女方送嫁妆。同时,还要探询女家送嫁妆、送亲时到男家去的人数以及性别,以便早做准备,届时安排招待。德州一带,写催妆帖、备四色礼物连同嫁衣(红棉袄、红棉裤、红盖头)一起,由媒人率人送往女家。女家收到催妆帖后,要开发喜钱,款待媒人和送礼人,将送来的礼品留下两样,其余退回。

铺喜床的口诀,铺喜床的简单说法(6)

食盒 旧时婚前三日内,男方用食盒给女方送酒、肉、衣料等,皆为双数,名曰“催妆”

青州一带,催妆用食盒盛放,内有四层,由下往上,第一层放新娘的棉裤和棉袄;第二层放两块猪肉和两条嘴里夹红纸的鱼;第三层放一些干粉(用红纸包着)、四斤点心,即“两湿一干”礼;第四层放一些面、栗子、枣、花生、八双筷子以及新娘脂粉、枕套、红盖头、一对带子、一把红绳子、两双袜子、两个顶针、一副耳环、一副耳坠、两棵葱和两把艾、十张红纸,再剪一些新郎的头发用红纸包好,用红纸包上20元钱。食盒装好后,一面贴大红喜字,一面用红封条封好,一条封条上写“公元某年某月某日谨封”,另一条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期喜盒”,上面再挂一对活的大红公鸡,送到女家。女方收到催妆,回赠男女式样皮鞋各一双,并送衣物、红绳、火烧、小麦及现金若干去男方家里“添柜”。日照一带,临近婚期女方亲戚、邻居送来衣料、点心等礼物,也叫“送催妆”。男方亲友馈赠礼品或者钱币,名为“看喜”。婚前几日男方亲戚中的女眷与小孩到家中做客,名为“吃小饭”。

(六)送嫁妆

女家一般在催妆后的第二天送嫁妆,邹平一带称“送艳房”。过去嫁妆一般由女方置办,男方置办的较少见。如果是男方置办嫁妆,则少给或不给女方聘礼,通常先将嫁妆悄悄送往女家,下催妆后女家再大张旗鼓地送往男家。嫁妆有的地方是女家送,有的地方是男家派人去抬。旧时送亲者有“大客”二人,必须是伯、叔和至亲娘舅。“大客”须穿靴、帽、外套等官服,自家没有的要借用。送亲者还有“纪”“纲”(指跟班的)二人,嬷嬷一人,丫鬟一人,鼓乐两班十六人,放炮者二人;另有一人持“青龙大吉”帖队前开道,凡花轿经过的桥、牌坊、碑碣、碾、磨、碌碡及庵观、寺院等,都贴上一张“青龙大吉”帖。嫁妆前有一班鼓乐作大乐,花轿前一班鼓乐奏细乐,打马上伞一柄、宫灯两盏、纱灯两盏,有一大吉人随轿抱一只大红公鸡,轿后是嬷嬷和丫鬟坐一辆大车,送亲的“大客”二人坐另一辆大车,“纪”“纲”二人分别骑马两头跑,前后照应。在民国年间,大户人家的送嫁队伍还有武装护送,最前面是黄旗队两个班,皆着军装,一律肩扛汉阳造快枪,队长戴金箍军帽,腰束武装带,左挎指挥刀,右背盒子枪,骑大红马压队。送嫁队伍最后是本村黄旗队一个班,身穿便衣,背土洋炮,吹拐子号护送。一路上号声、鼓乐声、炮声不断。行至男方村外落轿,由跟班一人、嬷嬷一人骑马前去请安报喜,交换陪、送客人的名片,返回时再放炮奏乐。一般人家难有如此气派,没有抬盒,将被子放在柜或箱上,压床的团圆饼放在八仙桌上,灯和油由一老者提着,穿衣镜让小孩子抱着,没有花轿,用独轮车垫上被子,一边坐新媳妇,一边坐送亲女客,车子一人推一人拉,迤逦而行,倒也不乏热闹。女家送嫁妆时,派两个子弟跟车,一个称为“压车”,一个称为“挂帘子的”,请媒人坐在车上,俗称“压车头”。送嫁妆也有与迎娶合在一起的,即婚娶当日随新娘一起过门,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铺喜床的口诀,铺喜床的简单说法(7)

龙口、泰安等地,女方的嫁妆是男家在婚礼前派人去抬,称为“抬嫁妆”。抬嫁妆一般在婚前一至两天。这一天,男家携带猪肉6斤~12斤送往女家,然后将嫁妆抬回。在鲁西,送嫁妆前要将已锁好的板箱、立柜、抽屉的钥匙用红纸包好,交给送嫁妆之人。嫁妆送到后,男家要设酒席招待,开喜钱。喜钱10元或20元不等。送嫁妆之人收了红包之后,即将包钥匙的红包交给新姑爷,这叫作“讨钥匙”。在沂蒙山区,送嫁妆一般和出嫁同时进行,箱、柜、抽屉等一般不锁,钥匙插在锁上,锁挂在相应位置,这样可以在入洞房后让婆家人打开看娘家陪送的东西,但洞房内人员成分复杂,往往有丢失或损坏东西的现象,因而新媳妇入洞房后,往往一一锁牢,而后将钥匙交给陪床的小姑子,避免被新婚之夜闹房者搜身找钥匙。泰安一带,抬嫁妆时讲究不能用车拉,只能用人抬,必须在上午一次抬回。据说上午太阳呈上升之势,喻婚后有“发势头”;男家去抬嫁妆的人员要是双数。抬嫁妆时,新娘不能和婆家人见面。

(七)上头、开脸

铺喜床的口诀,铺喜床的简单说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