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座塔的优美句子,描写广州塔的优美段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3:54:21

赵尚宽曾任平阳知县,一次邻县十几个“大囚”越狱脱逃,“*居民,将犯境”。尚宽命“公安局长”趁这些暴徒还没进本县之时,火速赶去缉捕,因为此时那些人最为懈怠,没有防备,结果“悉获之”。后来他升任忠州知州,仍表现出众,重大政务善寻头绪,紧急事务则处变不惊,政绩卓然不凡。嘉二年,他因全国考核第一,被朝廷寄予厚望,调任唐州知州。面对当时要废唐州为县的汹汹朝议,赵尚宽很不以为然:“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在别人看来,唐州是积重难返,但在赵尚宽看来,唐州却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但唐州毕竟榛莽遍地,百废待兴,从何处着手?什么样的支点能撬动已沉寂百多年的唐州?想必当初赵尚宽也“如坠五里雾中”。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访父老,翻阅地方史志,赵尚宽终于发现一条重要的线索:唐州原本有过发达的水利灌溉体系!西汉时,召信臣、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这两位后来入了汉代《循吏传》的官员都廉洁干练,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造福南阳,被合誉为“召父杜母”,父母官一词即由此而来。而召信臣所修陂渠体系,主要在唐州境内,昔日百姓称之为“召渠”。如果找到其故迹,水利乃农业之本,农业乃经济之本,经济乃百业之本,兴修水利无疑能成为复兴唐州的关键!如果能找到召信臣水利体系加以恢复,不仅可以免去勘察设计之劳,还可以大大节省挖渠工程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

赵尚宽按捺住内心的兴奋,继续查找史料,寻找更多信息,终于找到了一张召渠图。循着这张图提供的线索,他在榛莽荆棘中长途跋涉,摸清了湮没在草莽中的召渠故迹,于是请求朝廷派出军队,疏浚召渠的干渠和三个水库,很快兴修了能灌溉万余顷农田的水利工程。

整修召渠的消息,在中原大地不胫而走,很多流散到各地的唐州人闻讯喜归故土,赵尚宽又指导他们开挖十多条支渠,转相引水灌溉、排涝。一年后,“四方之民来者云布”,“淮之南、湖之北”,乃至湖南长沙一带的人纷纷前来。赵尚宽请示朝廷,按照人口多少,将荒田分给前来的百姓,又引进南方高产稻种,用官款贷给百姓买耕牛,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拓荒,到第三年,唐州人口增加了万余户,“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的原野,逐步变为万顷良田。至此,“唐之土不可贱取”,地价已经升值不菲。这一年,唐州周边皆因大雨形成涝灾,唯独唐州因水利工程完善,能灌能排而获得丰收。随着农业的复兴,唐州饲养业、商业也逐渐兴旺,“船漕车挽负担出于四境,一日之间不可为数”。

唐州奇迹般的复兴,令不少百姓对赵尚宽十分崇拜,他们为自己的知州修建生祠,供奉他的画像,每逢节日前去膜拜,为他祈福祷祝。

倾倒名臣誉满天下

在赵尚宽出任唐州的第三年,苏轼服丧期满,由四川返回京师开封,途经唐州,震惊于此地神奇的变化,不禁诗情大发,写下《新渠诗并序》,自愿为赵尚宽“招怀远人”做广告: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于野,至于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侯谓新民,尔既来止,其归尔邑,告尔邻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为尔有。”

大约与苏轼写这首诗同时,王安石也写下《新田诗》赞誉赵尚宽。有趣的是,宋代两大文豪都选择了四言诗,大约赵尚宽所为,令他们更多地联想到了古代贤者,因此创作了类似《诗经·国风》的诗篇。王安石写道:

“离离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来。其来仆仆,镘我新屋。赵侯劬之,作者不饥。岁仍大熟,饱及鸡鹜。僦船与车,四鄙出谷。今游者处,昔止者流。维昔牧我,不如今侯。侯来适野,不有观者。税于水滨,问我鳏寡。侯其归矣,三岁于兹。谁能止侯,我往求之。”

诗的结尾处,王安石表达了唐州百姓的忧虑。宋代地方官任职三年,赵尚宽任期将满,谁能将他留下来呢?

赵尚宽的事业,不仅打动了来到唐州的人,也在朝廷中引起了极大关注。三司使包拯核实他的所作所为,上书朝廷,请求延长赵尚宽的任期。包拯在奏折中说:

“唐州治四县,田入于草莱者十九。知州赵尚宽兴复召信臣渠并境内之陂渠,下溉民田数万顷。非独流民自归,又有淮湖之民至者万户。请留再任……”

宋仁宗接到包拯的奏折,对赵尚宽十分欣赏,下诏褒扬,并同意包拯的请求,令赵尚宽继续担任唐州知州。

此时的唐州,“榛莽者尚多”,复兴之路方兴未艾。

唐河县泗洲塔已巍然挺立九百余年。

描写一座塔的优美句子,描写广州塔的优美段落(9)

描写一座塔的优美句子,描写广州塔的优美段落(10)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