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气候特点,第一个就是凉风至。特别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会逐渐拉开。
慢慢刮风的时候,人们会一点点感到凉爽,因为这时的风已经不似暑天中的热风了。主要在于立秋之后天地的阳气也由发散趋向于收敛,阴气呢渐渐地生长起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就混入了一丝寒意。
所以。秋天养生,第一个就必须得放贼风。
特别夜里休息的时候,如果受凉第二天就很容易出现感冒,流鼻涕,腹泻等。因此,一是减少开空调的时间,儿时如果感觉天气凉爽不开空调,但也不要整夜开窗,这样就很容易让风邪入侵。
有的人不开窗不习惯,如果实在要开的话,留一条小缝隙就好,而且不要对着自己的身体。特别注意腹部、头部不要受寒吹风。有些男性在这个秋天的时候呢还习惯说赤膊睡觉,其实最好肚子上搭点盖的。体质弱的老人小孩或女性更要注意这个防贼风了。
在“秋老虎”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早晚特别要注意,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贼风。
2、防秋燥进入秋天后,天空常常会像金属一样清澈,逐渐显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秋天在五行中对应的是金,因为秋天的气候像金属一样是收敛的。就算有时秋雨绵绵,还是会觉得各种燥:皮肤干、眼睛干、口干舌燥,还有大便干燥等。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秋燥了。
因为秋天是一年中最干燥的季节?
其实根据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一份对全国各地秋季气候三十年的数据统计。总的来说秋季我国北干南湿,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并不是一年中最干燥的季节,反而是冬春季干燥日数都比秋季多。
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秋季更燥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夏秋的交替季节,很多人尚未从夏季炎热潮湿的天气中适应过来,饮食也没有调整过来,就很容易出现“燥”的症状,而到冬季或者春季,人体已经适应了干燥的环境,所以燥的感觉没有秋季明显。
另一方面,秋天比夏天感觉燥,是因为影响天气的系统不一样:夏天,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秋天则是大陆高压,吹的多是偏北风,所以越吹越干,越觉得燥。
秋燥严格来说不算疾病,只是人体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在医学上称为“秋燥综合征”。
它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是深秋的)。温燥就是初秋的。因为这个时候仍有夏的高温,所以称温燥。而到了白露之后,尽管白天比较热,晚上却是凉风习习,带有一些寒气。所以就称为凉燥。但无论哪种燥,主要都是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
当体内津液在夏季过多地发泄之后,各组织器官均处于缺水状态。于是到了秋季,再遇凉风刺激便容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从中医养生角度讲,因为五行对五脏,秋天对应金,五脏中肺为金。而金克木。木对应什么,对应肝。如果肺气太旺,肝的功能就受影响。可是肝主藏血,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说到过,人的津液,包括汗都是气血相互转化的。肝血不足,津液也就不足。身体没有津液滋养就会出现各种燥的表现。
我们说秋燥虽然不是病,可是如果不加以预防,这种干燥也容易进一步引起流感等疾病的多发。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曾做过一项测试: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同时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怎么防秋燥呢?
注意喝水是不够的。
预防秋燥通过食疗更方便,多吃润燥清肺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藕、山药、芋头、萝卜、银耳、百合、梨、柑橘、柿子、石榴、大枣(大枣每天不要超过50克)、荸荠等这里有不少是白色养肺的食物,而像柿子、柑橘、石榴、大枣、桃子都是秋季时令水果。
体质虚寒的人可以把水果炖熟了吃。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生蒜、花椒等;少吃生冷的瓜果、油腻的食物。
平时还可通过加湿器来缓解干燥症状。
还有一个简单的养生动作,就是叩齿吞津。就是清晨起床后闭目而坐。然后静心,叩齿36下,用舌头轻柔在口中沿着牙床搅动36次,这样口中就有大量唾液产生,然后分三次徐徐咽下。这个唾液对人的好处可不能小看。时间关系这里不具体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公众号上发的一篇科普文,《燕窝的真金白银》里面有很大的篇幅提到人的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