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9:42:26

韩愈这篇赠序文创作于贞元十七年,彼时韩愈34岁。那么,韩愈为什么要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呢?这要从韩愈的人生际遇和经历说起。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育长大。青年时期的韩愈刻苦读书,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在十九岁时,韩愈怀揣着梦想,踏上了科举求仕的旅程。在获得乡贡资格后,他辞别兄嫂,风尘仆仆地前往长安,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但是贞元三年、四年、五年,连续三年均未中,这给韩愈打击颇大。就在这时,韩愈的哥哥去世,这对于还游离在仕途之外的韩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在长安的韩愈,举目无亲,飘零寓居。在此期间,他给朝廷官员写过很多自荐书信和干谒诗文,希望得到“伯乐”的点赞和转发,但每次投递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13)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七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金榜题名,而这一年他已经二十五岁。从离别兄嫂算起,已是整整六年,这六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而过。

唐代科举考试,考中的学子并不能直接参加工作,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所以,在贞元八年,韩愈参加了博学宏词的考试,结果是落选。贞元九年、十年,又参加考试,结果连连落选。

他曾经三次给宰相写自荐书信,希望宰相能当伯乐,授予他一个与他的能力和才华相匹配的职位,但宰相对韩愈的请求置之不理。即使韩愈屡次登门求见,但他满怀热情地拿着干谒诗文,以毛遂自荐的形式换来的只是一杯冰冷的闭门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14)

韩愈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对于这种不公平,韩愈诉诸笔端,发出了铿锵有力的鸣音,这就是他在《马说》中写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以说韩愈在长安的十年求职之旅,是事与愿违的,是不尽如人意的,是内心有所不平的。在万般无奈之下,有着一身才华的韩愈只能到藩镇幕府求职,他先后担任过汴州观察推官和徐州节度推官,但都得不到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

贞元十七年,在求仕入幕十六年后的韩愈,依然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于是他写出了展露心迹的诗句“悠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在此期间,韩愈兜兜转转,不停地辗转于幕府之间,但韩愈的志向远不在此,他希望得到更好的平台,希望得到重用,希望得到赏识他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15)

韩愈到藩镇幕府求职纯属无奈之举。怀才不遇的韩愈,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因此借着给朋友孟郊赠送序文的机会,既是替好友孟郊鸣不平,也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怀才不遇鸣不平。

如果说韩愈是因为人生际遇和怀才不遇的经历才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话,这或许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与其这样认为,还不如说韩愈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与他的人生际遇、怀才不遇的郁结心理和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历程有关,正是这一系列的际遇和历程叠加在一起,才在无形中激发了韩愈的“不平则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句是什么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