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环节,干茶条索在轮番沸水冲刷下,逐渐吸饱了水分,叶底舒展开来。
在观看叶底时,才会看出明显的蛤蟆背。
蛤蟆背是否凸起?气泡点是大是小?蛤蟆背在叶底上分布是否均匀?
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复杂的焙火过程相关。
包括升温快慢、温度高低、焙茶次数、翻焙频率等。
轻火茶,因焙火温度影响,蛤蟆背数量极少。
而个别足火茶,焙茶方式比较“急”,干茶叶底颜色偏深,接近炭黑,弹性活性不高,也看不出蛤蟆背的存在感。
所以,以蛤蟆背的有无来断言岩茶品质,看走眼的风险很高。
再说,观察岩茶的叶底,也不建议茶友们只盯着蛤蟆背。
落实到细节,更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判断依据。
《3》
一、叶底是否有弹性。
春茶季,经常能从茶农嘴里听来一句话。
“好茶的叶片,摸起来就像绸缎。”
诚然,达到适当开面成熟度后,岩茶的茶青鲜叶质感摸起来很好。
像上好的皮革那样柔软、饱满、鲜活。
经历复杂的工序,制出干茶成品,再用沸水泡开。
类似泡发干木耳那样,干茶遇水而发。
干燥的岩茶条索,能够在沸水中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叶底饱满、柔润、鲜活,像极了茶青鲜叶时期的质感。
盖碗内的岩茶叶底,持盖轻轻往下压,能感受到微微回弹。
如果一泡岩茶的叶底,类似扶不上墙的烂泥,软趴趴的,一捏就稀巴烂。问题就糟糕了。
说明前期做青时,揉捻过头,发酵过头,叶片内在机理一早就被破坏殆尽!
《4》
二、叶底僵硬的“足火茶”。
此处的足火茶,特意加了引号。
因为此足火,非彼足火。
叶底僵硬,条索泡不开,难以舒展的岩茶,实则早已不是足火,而是焙过头的病火!
区分足火茶与病火茶的方法之一,是看叶底。
将岩茶严重焙伤的病火茶,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