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腻”的同义词,鮟鱇鱼肝。图/《风味人间》
和鲃鱼肝一样骄傲的“小肝”,还有黔江鸡杂中的鸡肝。身为重庆江湖菜,黔江鸡杂也是一位不拘小节的重口味选手。取泡姜、泡椒、黔江一带出产的泡菜“胭脂萝卜”,宽油爆香,猛火合围,鸡肝、鸡胗、鸡肠的口感加倍凸显,或嫩或脆,各有千秋,这一点与“牛三星”有异曲同工之妙。
▲ 在下饭大赛中,土匪猪肝遭遇了劲敌。图/网络
有趣的是,黔江鸡杂里似乎不止一种肝。鸡胗在西南地区有一个更通用、也更有迷惑性的名字:郡肝。其名为“肝”,其实是鸟类具有研磨功能的胃。强韧厚实的肌肉壁让这个“假肝”拥有了令人上头的嚼劲。随着串串香走出川渝,“郡肝”这个方言词汇也在全国普及开来。
▲ 写作“郡肝”,四川话读作“郡肝儿~” 摄影/花千树。图/汇图网
和郡肝一样的“假肝”,还有东北的“沙肝”。沙肝其实是猪的脾脏,化名“猪连体/猪连屉”,与猪腰子、鸡冠油并列为东北“炸三样”。(隐藏彩蛋:鸡冠油也不是鸡冠的油,而是猪大肠上的猪油)
先别急着挠头,更迷惑的“肝”还在后面——你很可能毫无察觉地吃过螃蟹肝。
螃蟹体内储存、吸收营养的器官名曰中肠腺,其作用相当于肝脏,所以也被称为肝胰腺。脂类物质在这里堆积,为繁殖积攒能量……是不是越听越耳熟?这不就是蟹黄、蟹膏吗?没错,你吃的秃黄油,四舍五入可以算作“蟹肝油”。现在想想,蟹膏的口感是不是确实挺像肝的?
▲ 鱼肝油做胶囊,“蟹肝油” 拌饭。图/《风味人间》
人们的创造力遇上肝的可塑性,衍生出数不尽的家常小炒和地方风味。除了上述诸肝,还有广西的猪肝酒、福建的南煎肝、江苏的扎肝、山东的炸肝、河北的崩肝、宁夏的羊肝土豆泥等等。
无论是馋了还是饿了,肝都能以适口、亲民的姿态出现在你身边,作为营养“压缩包”,默默用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为你进行体内系统维护。
所以,为了享用更多美味的肝,请早点睡,好好爱护你的肝吧。
- END -
文丨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