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成立的空客公司在当时已经拿下了全球35%的市场份额。对于波音来说这个对手绝对不可小视。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空客确实有这个实力。
面对空客的挑战,波音决定率先展开防御。
当时恰好美国的另一家飞机制造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简称“麦道”),正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
麦道公司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公司,而这恰恰是波音的短板所在。如果波音能够收购麦道,不但意味着可以拥有麦道的技术,并且也能够拿下麦道的市场份额。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防止麦道被空客收购,然后联手对付波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波音决定率先下手。
1997年,波音以133亿美元收购了麦道公司。在*后的18人高管团队中,有11个人来自波音,有7个人来自麦道。来自波音的菲利普·康迪特也毫无疑问地担任了新波音的CEO。来自麦道的哈里·斯通塞弗则担任总裁和首席运营官。
按常理来说,波音完成这次收购后,手握民用和军用两份市场。本应该是蒸蒸日上,世界范围内将再无敌手。但是,没想到这却变成了波音走向平庸的起点。
在这18个人的高管团队中,虽然有11个人来自波音。但是实际上除了CEO是波音的原始成员外,剩下的10个人都是波音外聘的职业经理人。而来自麦道公司的7个人,则都是麦道公司的原始成员。
在合并之前,波音公司能够一直以安全的工程技术闻名于世,本质在于波音的大多数员工都是工程师出身,上下级之间能够进行平等交流。善于提出问题,也一直都是波音的良好传统。
但是在麦道的人介入波音的管理之后,这一切都变了。波音公司开始不再以安全的技术为主,重心慢慢开始向如何创造更多的利润进行转移。
甚至是连工程师的技术讨论交流会,也要以公司股票为核心议题进行展开。
所以外界也经常说,表面上看是波音收购了麦道,其实是麦道用波音的钱收购了波音。
这句话一语成谶。
2001年,为了远离“一根筋”的工程技术部,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上的运作,波音公司决定将总部从西雅图搬到芝加哥。
后来,哈里更是在接受《芝加哥论坛报》的采访时表示:
“别人都说是我改变了波音的文化,这正是我的目的。波音就应该像一个机器一样,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为*们的投资产生源源不断的利润。”
在以麦道团队为新核心的管理层看来:生产飞机和生产洗衣机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能够为公司创造利润,不能够取悦华尔街,那就是没有价值的。
2003年,已经被架空的波音公司CEO菲利普由于实在无法忍受麦道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宣布辞去波音公司CEO的职务。而经历了7年辉煌的新波音从此也开始进入下坡路。
波音:荣光不在,危局降临2004年1月6日,波音公司宣布2003财年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波音在2003年一共售出281架喷气式飞机。
而空客在2003年12月份的时候,已经卖出了第300架飞机。这也是有史以来,波音首次在正面对决中败给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