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所谓的“礼”内涵丰富,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礼的原始本义,是祭神,以表达对神的敬意而祈福,这是神人关系。以后,礼又引申扩大到人与人乃至群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想了解古代的礼制,就必须从多方面予以介绍。
一,礼节
礼节主要是指带有敬意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礼节既有外在的表达形式,比如言行举止、行为,又有内在的精神内容,就是所表达的敬意,对对方的礼敬之意。礼节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称谓之礼、举止动作之行礼。
称谓之礼在古代很复杂,其中父、母、妻子等称呼,就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很多称谓与礼俗有关。比如文人之间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还有“拙荆”等等,都是将妻子身份压低,而体现对对方的尊敬。这类称呼很多,如官场上,品级低的官在上司面前自称“卑职”。
再拿名字来说,中国古代人不止一个名字,有名,有字,还有号,称呼对方的时候,称哪个名字是有讲究的,关系到尊敬与否的礼节。如果对方是长辈、应尊敬的人,直呼其名是失礼行为,称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头的。
行礼,是以肢体动作、举止表示敬意之礼节。中国古代在这方面也非常注重,有作揖,有打躬,有跪拜等。跪拜的种类非常多,有顿首、稽首,有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动作不同,所表示的礼敬之意的程度不同。另外,行礼动作方式,各朝各代不尽相同,各民族不同,男与女不同,非常细微复杂,而且讲究。
二,礼仪
这方面的形式比较多。
1,公示性的仪式
这是以向公众举行仪式来体现人际关系的某种意义,比如冠礼,是成人礼,古代对此很讲究,尤其是在先秦时期,以后主要是在官员贵族之家实行。
行冠礼。男子到二十岁左右要举行行冠礼,其礼仪仪式上,要给男子加一个冠,因为小孩是不加冠的,加一个冠(并非是帽子)把梳起来的头发用冠笼住,中间插一个簪子固定。
此外,行冠礼后的男子照例还要取个字,也就是“名”之外再取一个名字——字,取了这个字的名字,也是成为成年人的标志,可以结婚并有某些义务了。古代有“冠而字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礼仪的实质,是该男子与宗族、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体现其意义。
拜师礼。过去很讲究门派、师承关系,拜谁为师,确定师生关系,证明这个人是师门里的人,并以礼节对老师表示尊敬,要举行礼仪仪式。以此仪式确定师生关系。
婚礼。订婚有聘礼,再举行结婚仪式,向族人、社会公示该男女是合法夫妻关系,对以后确定该女子所生子女的身份也有意义。皇帝娶妻为皇后,也有向社会公众表示某人为皇后的政治意义,这是古代帝制王朝家国一体的特殊内容,皇后既是皇帝之妻,又是“国母”,与百姓有关。
官方嘉礼。比如皇帝登基,要举行重大仪式,向社会公布谁登基了,诏告天下。立皇太子、封皇后等等,也要举行这类礼仪,向社会公示。军礼与官方嘉礼是并列的,是五礼当中的一种。比如皇帝大阅,跟现在的检阅军队一样,以此展示军容、兵种的威武程度,向有关之方显示皇朝的武力。
出征时命将出师也要举行仪式,任命谁为大将军领兵征讨,要授将军印,赋予他统帅其他官兵的权力,明确其统属关系。另外要宣布出征理由于公众,同样,军队凯旋也有仪式。
2,祀神求福的祭礼
如果对象为鬼神或祖先等,在祭祀是要表达敬畏、尊崇和孝敬等敬意,以求得庇护和赐福,这是人神关系。中国人很会造神,本来是人,而被尊崇成神,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关羽、林默娘等。祭礼还有个特点,是祭祀对象是有等级的,官方分为几等,所以有大祀、中祀、群祀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