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道”,亦即南丝绸之路纵横交错的路网中,白兰道是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青年学者、青海省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王伟章多年来致力于白兰道的研究,并对白兰道作出这样的评价:“它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但却有着比丝绸之路还要坎坷的命运;它本可以成为草原上最耀眼的明星,但它却过早地成为一颗流星。”
神秘古道鲜为人知
据王伟章介绍,在青藏高原的东部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古道,古道沟通漠北与江南,在青海向北与羌中道、唐蕃古道相接,向南纵贯海南东部贵德、贵南、同德三县,经黄南泽库、河南二县直抵四川松藩,南北延伸二千公里。人们曾借用驰名高原的草原古国白兰国的名字,将其取名“白兰道”。
白兰道与白兰王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白兰国,史籍记载的其实并不多,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中找到的只是只言片语。
白兰,可以肯定是对羌化丁零人的异称。关于丁零,古籍音译为“狄历”。省书为“狄”,说其族为鬼姓,又称他们为“鬼戎”、“鬼方”。这是发祥于西伯利亚平原的“安德罗沃文化部落”的一支,拥有不同于黄河流域的较为发达的文明,他们经由新疆迁入中国黄河流域的时间,当于夏王朝前期,前锋曾到达伊洛以东,《竹书纪年》谓之“有易”,屈原《天问》书作“有逖”。殷代,狄族北走西迁者比较多,其西迁者至今岷洮之间。周穆王初即位封辛余靡“侯于西狄”,即以此部落为属民,到秦献公“灭狄、(豸原)戎”,西狄再次向西迁徙,与其他氐羌人融合,被称为“白兰羌”,成为西羌的一支。可以说,有周以来,白兰与党项、多弥一起成为青海高原腹地最重要的西羌部落之—。
青海曾有个白兰国
王伟章表示,李文实对白兰国的方位有较为细致的研究,在其著作《西陲故地与羌藏文化》中认为,白兰作为一个游牧部落王国,居无定所,但肯定大致活动在巴颜(谐音白兰)喀拉山,吐谷浑以南,包括今天的海南贵德、贵南、同德及黄南泽库、河南在内的广大地区。
《水经注》引段国《沙州记》曰:“浇河《今贵德》西南百七十里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之若人委乾备于此,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沙州地理位置及面积与今穆格滩相符,穆格显系“莫贺”、“莫何”之音转。认为吐谷浑所属莫贺川就是《水经注》中提到的“沙州”,就是白兰国址的大概位置。而这正是自古就是草原游牧部落迁徙必经的地区。
史书中的白兰国
白兰国是自公元2世纪起存在于今天青海南部的一个丁零人所建立的古国,民族大约为丁零人和古羌族构成。中原史料对其记载甚少,直到公元4世纪初期,慕容吐谷浑来到西部建国后才被汉地西晋官方所记录。
南朝宋书在提及吐谷浑时多次提到白兰:吐延被羌酋姜聪所刺;剑犹在体,呼子叶延,语其大将绝拔渥曰:“吾气绝,棺敛讫,便远去保白兰。白兰地既远,又土俗懦弱,易为控御。”又称:“白兰土出黄金、铜、铁。其国虽随水草,大抵治慕贺川。”
北朝周书中记载:“白兰者,羌之别种也。”可见白兰可能是古羌族与丁零人的混合民族,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白兰地与羌族混合形成。
《册府元龟》记载:“白兰土出黄金钢铁,其国逐水草……以肉酪为粮,颇识文字。……地宜大麦,而多芜青,颇有菽粟,出蜀马、牦牛。”
《新唐书•党项传》:“又有白兰羌,吐蕃谓之丁玲,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俗与党项同。”
《新唐书•西域传》:“龙朔(661—663年)后,白兰,春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藉其兵为前驱。”
白兰道与大迁徙
王伟章说,白兰道兴起于人类一次次的大迁徙。关于白兰道,最早可追溯到“三苗迁到三危”的尧舜时代,这是民族大迁徙的重要时期,《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其中的河关为今天的青海贵德,而赐支就是阿尼玛卿山黄河河曲的广大地区。
通过这条草原游牧部落迁徙的大通道,体格高大、皮肤白皙的丁零人从东南洮岷之地,过西倾山,滨于赐支,至乎河首,并有幸来到穆格滩,来到了美丽的同德巴滩草原,传说他们建立了斗后宗古城。《册府元龟》记载:“白兰土出黄金钢铁,其国逐水草……以肉酪为粮,颇识文字……地宜大麦,而多芜青,颇有菽粟,出蜀马、牦牛”。可以看出,白兰是一个文化发达的高原特殊部落。
通过白兰道,一批一批原始部落向西进入新疆,向东进入河湟,向北到达漠北草原。从居延海,所谓的龙城之地,南越祁连,过西倾山,入松藩,以宗日人为代表的原始游牧部落源源不断地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甚至到达缅甸和印度东北山地,成为当地的居民。
白兰道早于丝路数千年
可以说,白兰人到来之前,白兰道已成为草原牧人自由通行的大通道,而这比丝绸之路的出现还要早数千年。
据王伟章介绍,白兰道繁荣并被载入官方史册大概是在白兰国即吐谷浑时期。《晋书》、《北史》记载,吐谷浑在西晋永嘉之乱后,迁到洮水流域,继而向西发展,树洛干时“率所部数千家奔归莫何川”,吐谷浑走的正是白兰道。
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南移,更使得白兰道家喻户晓。因其在黄河以南,又称之为河南道。
据史*载,公元420年,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加之漠北柔然崛起,堵塞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此时,南方汉族政权为打通通往西方的交通,使得江南经同德向漠北或西域的道路兴盛起来,而占据这条道路的重要政权就是吐谷浑和白兰国。宋景平元年(423年),盘踞河西的北凉沮渠氏和吐谷浑阿才通过此道向宋朝贡,并接受宋的封号“沙州刺史”,双方的使臣从此来往不断。429年,柔然(其高车副伏罗部为丁零人,后建立高昌政权,史称高车)使节从居延路或蒙古草原南下,经北凉酒泉或张掖,再经吐谷浑所据的河南浇河(贵德)、(同德),沿西倾山(泽库,河南)北麓,至龙涸(松藩),顺岷江,入蜀。
对白兰人来说,过去中原的生活使他们有可能掌握汉语言,而由于有柔然、(口厌)哒突厥语族优势,使他们在这场贸易中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梁书—诸夷传》滑国(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口厌)哒)条云:“其((口厌)哒)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就暗示出白兰在(口厌)哒与梁朝贸易活动中桥梁的作用。白兰人在这场延续数百年的贸易活动中,逐渐肩负起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向导的重任。我们从今天青海都兰吐蕃大墓中发现的江南丝绸与波斯织锦中,还可以看到当时贸易的繁荣。高原成为东西文明交汇之地和各民族融合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