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法理论基础》
课程团队:戴家妙、方波、钱伟强
该课程作为书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含古文字学、书法文献学、诗词题跋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与扎实的文献功夫,运用“六书”原理,进行识篆与写篆、辨字与析义,了解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认识历代书法文献的形式与载体、形成与流传、版本与校勘等问题,提高学生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研究能力;
在课程中感悟古典文学魅力,从而运用到书画鉴赏、金石考证、日常书写中去,塑造士人的精神品质。
4.《东方壁画创作》
课程团队:梁怡、林晨曦、贺亮、李文东、周小松、朱维践、娄申义、李丹、校外教师(林志、王青)
该课程在面向时代的前提下,研究、学习视觉文化,兼容并蓄地创作、创新,将叙事性壁画创作与艺术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以当代视觉文化为语境,将东西方多元视觉文化要素加以重构,以文史阅读、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写生感受、工作室创作,达到重新回返历史现场和面对现实生活的意图。
将传统的表现方式与现代视觉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跨越,通过转换思维、转换媒介以及转换观察与表现事物的角度,达到视觉语言转换。
5.《传统艺术转换》
课程团队:陈焰、黄庆、李振鹏、何立
该课程是基于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一个专题转换研习。它隶属创作理念与方法的课程模块,包含了媒介材料与语言课程的内容。
以中西绘画艺术比较研究为基础,以当代文化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为引导,通过对传统艺术相关课题的系列考察与研究,从理念、媒介、技艺与方法上,加深学生对艺术创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其创造性主体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6.《活动影像的创作方法论研习》
课程团队:高世强、吴穹、孙晓宇、张立
该课程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核心课程,分为录像基础、活动影像—从图像到时间的延展、活动影像叙事研习、非叙事影像研习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引导学生从图像出发,感知时间,后两个阶段围绕“叙事”展开,前者聚焦影像叙事原理,后者则引导学生走向亚叙事、非叙事等更为多元与广阔的影像创作路径。
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从“图像思维”到“时基艺术”乃至“时空艺术”思维的转向,同时以美术学院传统造型优势为基石,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进行具备“中国特色、美院特色”且面向未来的实验影像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