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么拯救我们的大脑?
有人说,提高流量费用、实行梯度收费
有人说,强行限制使用时间,到时就锁屏
还有人说,像吸烟一样,每个手机贴上“使用有害大脑”
......
香烟之所以敢公然说明有害健康,是因为知道你离不开它;
同样的道理,生活在现代化时代的人们,怎么可以离开手机?
所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微软、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学者最近对2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并为控制智能手机成瘾提供了一个蓝图。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使用手机的次数远远超过他们计划或想要使用手机的次数;但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一些个人目标的设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道应该“控制”,但控制后“多余”的时间怎么办?
你需要“活在当下”,留意身边的幸福,内化在心中。走路时感觉鞋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吃饭时品味食物在口中的味道、看书时体会作者的意图、刷牙时想象牙刷划过每颗牙齿的舒爽~
把自己全然地交给当下,不忆过往、不忧未来。
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为,今天是昨天的未来、明天是今天的未来,当下的每分每秒组成了未来的每分每秒,把握好此刻就是把握好未来。
如果你无法安排此时此刻,你将重新被电子产品拉回它的世界;
你对现实世界当下每一秒钟的把握,都是在和电子产品那个虚拟的世界进行博弈。——这是人脑和电子脑的博弈。
—— 你认输吗?
四、如何减少手机成瘾的可能性
知道成瘾不好是一回事,实际愿不愿意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北京大学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只有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注:心理不健康,跟“不正常”不同,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健康的时候,就像身体会感冒一样。)
接受心理咨询,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以下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到你:
1、我们通常会建议成瘾的孩子,进行家庭咨询,通过营造有趣的生活帮助孩子从“有趣”的网络中脱离出来,回来现实中享受有温度、可触摸的真实世界中。
2、人类是社会型生物,有从众心理和模仿行为,因此,我们会建议成瘾成员的家人,首先以身作则、放下手机,才有时间思考怎么设计生活?规划未来?同时给其他家人一个好榜样,当大家都放下手机时,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家相互影响。
3、我们会建议成瘾成员的家人,改掉“说教和抱怨”,增加家庭节目和周末家庭日活动,让家人感受到轻松愉快:说教和抱怨是让人产生压力的行为,而被说教或抱怨的对象基于对行为人的爱,常常不愿意反驳(反抗),于是压力需要在手机找到出口,进行消解。而一旦家人整天刷手机,又会引起更多的说教和抱怨,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从接受心理咨询的个案总结来看,可以直接地说,电子产品成瘾,就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意,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A、孩子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需要在网络寻找快乐
B、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需要借助网络“活下来”
C、孩子孤独,需要在网络寻求温暖和链接
D、成人生活太富足,但又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何在?
E、成人生活没有方向,不知道路在何方?
F、家庭没有发挥“避风港”作用,甚至可能是“风暴中心”
G、心理承受能力弱,或是没有真心朋友
H、不爱阅读,内心空虚
针对上述每一条,相信大家其实心中已经有了相应的措施,而措施需要可实施、易坚持,人们才可能发生改变,否则就会如传说中所说“道理都懂,就是没办法过好这一生。”让心理转变可视化、可执行、可触摸,这是《一份心理》把心理设计成“礼品”的原因。
幸福就像沙子,你轻握,它才属于你
五、从行为上进行改变(行为疗法)
1、腾出固定时间查看手机。
智能手机大量的过度使用可以归咎于大家使用手机时的盲目性——2018年,一项对澳大利亚成年人的研究发现,86% 的人承认他们会“自动”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
更具体来说:如果你在电梯里有15秒的空闲时间或在等红灯,你的手机就会自动被拿出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脑有“自动驾驶功能”,当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人脑就会胡思乱想,出现习惯性行为,比如你开车去上班,坐在办公室里你可能根本想不起来自己经过了哪条路、看见了什么?有几个红绿灯?
包括掏出手机,都是习惯性行为,你自己都无法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自动化“。
要打破黑暗,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光明
既然是无意识,那我们就让它有意识
给自己大脑一个指令:我多少点是刷手机时间,其他时间专注手头上的事情。这样一来,大脑就”不敢“违抗你的命令乱来,不会在规定时间之外,自作主张掏出手机(你可以理解为,它怕你责怪。)
到了设定的时间,你要履行”承诺“,认认真真地刷、尽情地刷、投入地刷,不要有心理负担,然后到了结束时间,你也要果断地离开网络。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获得把控感和成就感,大脑也会相信你的为人,不会担心你毁约不给它玩手机;只要它相信你会履行承诺,它就会安安心心地和你在一起,认真地做其他事情,比如阅读、工作、亲子活动等。
2. 关闭手机通知
手机一响,黄金万两。
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有人感觉手机一震,就很自然地拿出来翻看。每一条信息,都像一个伸出的手,争抢着拉你去点开它,别忘了它,常回娘家看看。
经过精心设计的煽动性的”关键字“,充满着未知的诱惑,让人忍不住去点。一旦你形成了关注推送信息,就会无意中建立了一个意识锚,不点不舒服。
因此,阻断这些诱惑,是防止自己“误入歧途”的最好办法。你不用担心会错失“黄金万两”,因为没人会送黄金给别人;也不用担心错过了重要新闻,你只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成为新闻。
3. 保持距离美
古有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离开影响自己的不良环境是帮助自己进步的好办法。
有人觉得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用?我们来观察一下商家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就可以知道原理了。为了让人们成为自己的消费者,首先第一步就是让人们记得自己、知道自己,所以商家必须实现第一步:从海陆空全面进攻人们的感官。让你从电视看到它的商品、从广播听到它的信息、从商场或电梯画面看到它的样子,久而久之,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就进了你的潜意识,当你决定购买它的商品时,你可能以为是自己作的决定,是意识层面的行为,其实是潜意识把广告信息当成了自己的“意愿”,从而引导你作出了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上表明,人们会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
所以,让自己视线的便利范围内,不要出现电子产品,是减少大脑对其产生“好感”的绝妙方法。
我们不能没有手机,手机就是我们活命的稻草?没事,放在远一些的地方,比如人在房间、机在客厅,就可以了。它仍然属于你、保护着你呢!
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Epictetus教授曾说:“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无法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