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是蛇和象呢?这就要说到住在洞庭湖一带的巴蛇了。据说这是一种极长的巨蛇,被黄帝的手下大羿斩*后,直接变成了今天的巴陵。平日里不吃兔子和鸟蛋,主食清一色是大象。而且吃了一头象之后,三年才会把象骨排出体外——你说它的消化道得有多长啊!
巴蛇吞象,自然就是那句谚语的起源了,用来形容一个人贪心。据说有贤德的人吃了巴蛇的肉,这辈子都不会得心脏和腹部的疾病。吃了贪心蛇,自己也将获得一颗强大的心脏,听起来似乎没啥毛病。
听古人的吹嘘,巴蛇的尺寸和北欧神话中的尘世巨蟒耶梦加得有得一拼。不过它的真身肯定没这么夸张,吞象够呛,吃人必然没问题。在深山密林的食物链顶端随便长长,十几米理论上还是没问题的。但越长说明越老,所以巴蛇吃起来可能就没啥营养了。
口感
一条体态接近物理极限的百年老蛇,口感肯定特别柴,像啃木头似的,再好的佐料和厨艺也救不了。历史上发现巴蛇并且有幸能吃到它的,估计是碰见它刚死不久,否则再大的胆子也不敢靠前。综上所述,这个神兽的肉吃起来肯定是没啥值得期待的。
功效
为什么吃了能不患心腹疾病呢?因为你连它都敢吃,说明本来就胆儿肥,自带一颗大心脏。巴蛇吞象,我吞巴蛇,大声告诉我谁才是丛林之王!
有着特殊含义的龙,见一面都不敢正视,会有人敢吃吗?实际上不但有人吃,而且至少有仨人吃过。夏朝帝王孔甲曾分别在汉水、黄河中抓了两对龙,关在家里养着。某一天一条母龙不小心死了,下人怕孔甲怪罪,就偷偷把龙作熟了给孔甲吃。孔甲吃完表示还想吃,吓得这哥们连夜跑了。
另一个吃过龙的是《聊斋》中的太史姜玉璇,他曾发现一个名为龙堆的风水宝地,往下挖数尺就能挖到龙肉,随便去割,割完还有。但你只能吃,不能对外人讲。否则天上的龙知道了,当场给你劈成一截烧火棍。很显然,这坨龙肉指的应该是太岁。
在清朝年间,还有人曾挖了龙坑吃了龙肉,此人下场语焉不详。但直接*到龙族老家里去吃自助,最后估计也没他的好果子吃。有意思的是,龙的儿子之一犼,也喜欢吃龙!你说让人吃也就算了,亲儿子也吃,这龙咋混得这么惨呢?
口感
吃龙第一人孔甲的吃法,是剁成肉酱吃的,卷上薄饼那叫一个香。从龙的体态结构来看,它应该和大蛇、鳄鱼等爬行动物很接近。骨头多肉少,而且很难剔骨,剁碎了吃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案。具体的菜谱并未流传下来,毕竟各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谁敢说自己吃过龙,凌迟起步,最高灭族。
功效
龙是灵兽,吃了会招祸患。据说龙知道同族被吃之后,会从天上伸下一只巨爪把食龙者抓到空中,半晌之后掉下一截烧焦的尸体,是为“龙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