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于孤家寡人的皇帝来说,宦官才是家人,自己人。
宦官的来源现代人普遍认为宦官是刑余之人,也就是遭受宫刑这一刑罚的人,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多少人甘愿入宫当宦官,其实不然。
据史料记载,自宋以后,宦官成为人们求生的一种职业,大量的自愿者成为宦官候选人,他们自愿、争相被阉为宦官,进入宫廷服务,随着自愿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明清两代供过于求。据统计,明代每年有近万人自愿净身到朝廷求职,清代每年也有上千人,明清两代浩大的自宫队伍说起来令人吃惊,在京郊,河北民间,自宫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这一情形的造成应该与宦官能为家族带来的权势和荣显有关,在古代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家某人做了宦官,最后如何大富大贵等等,于是大批人走上了自宫之路。
到最后,朝廷不得不出面干预,比如明仁宗时曾下旨将民间自宫者发配到交趾戍边,明宪宗时更是下令禁止自宫,违者死罪。尽管如此,明代宦官人数还是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清初整理明末宫廷用度时,发现明末宦官有10万人,比宫女的0.9万多出了10倍。
所以,宦官的主要来源就是民间自宫者,每隔几年宫廷就会从民间招收一批新宦官,当然这些自宫者都要经过层层选拔,只有那些身家清白,相貌端正,聪明伶俐者才有机会入宫成为宦官。那些自宫后未能进宫服役的男子,被俗称为“无名白”或“私白”。
除了民间自宫者,宦官还有两大来源,一是受宫刑之人,二是受阉幼童,这些幼童大多来自叛乱地区,朝廷为“剪其逆种”,防止他们再行叛乱,从而大批量的阉割其幼童供给朝廷。比如明成祖时,大臣张辅平定交趾,就带回了一大批俊美幼童,带到京城进行阉割。明英宗天顺年间,镇守湖广的太监阮让一次将俘获的苗童1565人阉割。
宦官的职司宦官的常见职位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行黄门、都知、副都知、押班、勾当等等,历朝历代各不相同,明代宦官机构是历朝历代中最为发达和健全的,所以我们就以明代宦官为例来说明。
明代宦官机构统称为内府衙门,分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太监是宦官首领之称,并由此成为宦官的同义词。
十二监是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一员,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能被称之为太监。这十二监分别是掌管皇帝所用器物得到内官监、掌管仪仗的司设监、主管内府马匹的御马监、掌管太庙洒扫香灯的神宫监、掌管御膳的尚膳监、掌管宝玺印信的尚宝监、掌管图书信符的印绶监、掌管各殿值守洒扫的直殿监、掌管冠冕袍服的尚衣监、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的都知监。
其中司礼监是宦官的最高机构,在十二监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其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掌印太监可以率秉笔、随堂太监代替皇帝,用硃笔批阅奏章。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司礼监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