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植株(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生活在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常就地取材,砍下芭蕉茎,纺纱织布。由此制成的衣服吸汗透气、散热性能良好,非常受当地人喜欢。
棉:改变国人衣料结构
宋代以后,棉传至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被大规模栽种,代替了麻纤维,成为纺织界的“新星”。
棉是锦葵科棉属(Gossypium Linn.)植物的统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虽然不是本土原产植物,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却非常悠久。
据典籍记载,棉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传入了国内。其传播路径有两条:
- 是沿西北方向,从中亚、西亚等地经过西域各国传入中国新疆地区,这一路称为“西路棉”或“北路棉”,传入的是草棉;
另一条是沿东南方向,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到中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一路称作“南路棉”,传入的是树棉(也称为亚洲棉)。
棉传入中国后,自宋代开始在中原地区规模化种植,元明时期统治阶级在制度上大力推广,元朝政府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机构,用来征收棉花。此举虽然加重了赋税,但改变了棉花的种植状况。到了明代,制度更苛刻,棉花和棉布被列为常年赋税对象。
经过不断选育,我国逐渐培育出了适合国内环境生长的棉。目前,我国栽培的棉花主要是近代以后引进的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的陆地棉,性状优良,在全国广泛种植。
棉因其柔软、舒适、保暖、耐用、吸汗等优点为全世界所推崇,是全球人民喜欢的天然纤维。
陆地棉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棉纤维纺织前,先要经过一道棉籽棉絮分离的特殊工序,再将棉絮搓成棉条,从中抽取纤维,捻成连续不断的纱。棉做出来的衣服柔软洁白,具有非常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非常舒适。
“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是元代的王祯在《农书》里对棉作为纺织原料的描述。
在《农书木棉序》中,他又列举了棉具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紵,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衣,不茧而絮”的优良特性。
陆地棉果(图片来源:新华社)
桑蚕丝:本土培植,源远流长
除了植物纤维外,蚕丝纤维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纤维。我国自古以农桑立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是桑蚕业的发源地。
据考证,先民们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进行蚕桑养殖。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桑字;战国时的青铜器上有桑女提筐采桑的图案;《诗经》、《农桑指要》、《农政全书》等各类古籍中均有关于桑树的记载。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