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原著被腰斩,施耐庵的故事肯定是没有结局的残缺故事。但是,腰斩《水浒传》者肯定不是金圣叹,他只是斩掉了续书《征四寇》。金圣叹其实是以袁无涯的百二十回本为蓝本,伪造了一个“贯华堂本”,腰斩《水浒传》还轮不到他。
原本,《水浒传》恐怕不止七十回书,梁山完成大聚义之后,一定还会有故事。后文故事中,宋江不但继续反皇帝,还要反玉皇大帝、反玄武大帝。也就是说,宋江既反“天子”,又反了天子的“天”。
施耐庵除了继续书写梁山英雄故事而外,还将在文本中继续隐藏真历史,更加露骨地揭露大明王朝的秘闻。因而,《水浒传》从永乐年间成书,一直到嘉靖年间时才有版本刊行。此时,大约过去了一百余年。《水浒传》面世的时候,就已经有续书了,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来看,就是一百回的容与堂本。
续书完全站在《水浒传》相反的立场,无限制的宣扬忠君思想。因而,“水浒传”才得以流传。虽然《征四寇》荒诞不经,但若没有这些续书,《水浒传》恐怕早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讲,续书也是有功的。
腰斩《水浒传》的不是金圣叹,而是大明王朝,金先生不过是斩掉了续书而已。现在,我们依然能够从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明显读到腰斩的“创口”: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回书,其实就是腰斩之后再“缝合”的两段截然不同的故事与主题。
金圣叹从这个“缝合”处开刀,斩掉了后面的所有续书,只保留了七十回半原著。这样“腰斩”之后,故事就不完整了。于是,金圣叹说: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又楔子一卷,原序一篇亦作一卷,共七十二卷。
金圣叹以此为“依据”,把《水浒传》调整为七十回书,另有一篇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又伪造了一篇施耐庵的序言。在此基础上做“宋史断”,依据《宋史纲》“淮南盗宋江 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补写了一段“梁山泊好汉惊恶梦”,作为《水浒传》的大结局。
这个结局其实并不比《征四寇》好到哪里去,甚至更反《水浒传》,反施耐庵。金圣叹的故事打着尊重历史的旗号篡改历史,让梁山好汉集体死于张叔夜的屠刀之下。梁山好汉临死之前,张叔夜破口大骂,说梁山好汉是“万死枉贼”:
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
金圣叹斩掉《征四寇》,目的不是为梁山好汉鸣不平,而是要将这伙乱臣贼子赶尽*绝。如果说《征四寇》的结局是为了歌颂宋徽宗,那么,金圣叹的忠君思想比续书来得更加直接,更加露骨。所以,金圣叹所设计的《水浒传》结局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颠倒了黑白,彻底反转了原著精神。
不过,金圣叹这样改、这样骂、这样*,反倒为《水浒传》正了名,这就是一部描绘造反的小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拒*无数官军的造反义士。
施耐庵的《水浒传》会是怎样的大结局《水浒传》原著的最后一回,原本写的是梁山好汉大聚义。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后,施耐庵以一首赞诗,高度赞扬了梁山好汉,称他们是均贫富、等贵贱的“替天行道”大英雄。赞诗之后,施耐庵进一步升华主题,以梁山好汉对天盟誓这样的情节,预示梁山好汉将“保境安民”,去边上一刀一枪抗击金兵,完成“替天行道”的终极使命。
这处情节后,《水浒传》便被腰斩了。腰斩之后,画风突变,续书这样写道:梁山好汉不受任何约束,没有统一号令,闲时肆意下山抢劫*人。劫得的财物先私自坐地分赃,然后才解送山寨纳库公用。
梁山好汉瞬间回到了王伦的草寇时代,大聚义时刚刚立下的誓言立即作废。续书这样迫不及待的反转,目的是为了迫不及待的写招安。草寇不招安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