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之战形势图
加里波利之战的失败让《君士坦丁堡协定》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变成了空中楼阁,但是奥斯曼帝国在是役中同样损失惨重。在这种两败俱伤中,属于阿拉伯人的曙光出现了。
一战为阿拉伯人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它同时削弱了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在中东的力量。奥斯曼帝国作为统治者或宗主国,与阿拉伯独立运动之间缺乏谈判的空间;然而对于英国人向阿拉伯人做出了政治、领土等方面的许诺以拉拢后者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一战后的中东形势波谲云诡
在1915年一战局势恶化的阴影下,英国人开始鼓动阿拉伯人起义以缓解中东战局的压力,“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凭借其特殊血统,成为阿拉伯世界中英国谈判的首选。“谢里夫”意为行政长官,“麦加的谢里夫”即伊斯兰圣地麦加的行政长官,由法蒂玛的后裔世袭,在穆斯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英国人选择侯赛因为谈判对象不能说不恰当,但侯赛因提出的阿拉伯人起义的条件,却着实有些“狮子大开口”:侯赛因要求英国承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而且这个国家的疆域将囊括西奈半岛以东和以北、所有说阿拉伯语的奥斯曼帝国亚洲领土,其中包含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1915年7月,侯赛因在给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正是中印“麦克马洪线”的始作俑者——的信件中正式提出了阿拉伯人的领土要求。由于这一要求不仅牵涉到英国志在必得的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法国的传统利益地区叙利亚,麦克马洪不得不在尊重阿拉伯人独立主张的同时回避划界问题。同年10月,麦克马洪发出了最后许诺信,在“肯定侯赛因的疆界要求”的同时又做了含糊的保留,如“……叙利亚部分地区不能认为是纯粹阿拉伯地区”,因此不能包括在阿拉伯国家边界之内;同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需要“特别的行政安排”。
侯赛因的帝国梦
“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充分显示了英国当局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英国需要利用阿拉伯起义来平衡战局;另一方面,阿拉伯人的领土要求又侵犯了英国乃至于法国的利益。在法国人与阿拉伯人之间,英国人似乎必须有所取舍。然而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英国同时选择了两方。
麦克马洪许诺信发出的前一天,英国正式向法国建议举行关于奥斯曼帝国亚洲领土问题的谈判。法国人此时还完全不知道“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的存在,更不知道英国人已经对阿拉伯人做出了种种许诺。法国派出了弗朗西斯·乔治·皮科作为谈判代表——一个力主由法国控制整个叙利亚的殖民主义者。而皮科的“对手”,则是《德帮森报告书》操刀手赛克斯。
未来中东北部边界的两大制定者皮科与赛克斯,终于会面。
亚瑟·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在中国留下了“麦克马洪线”
阿拉伯起义:矛盾重重的英国中东战略
在谈判中,英国的要求大多体现在战略上:连接地中海与美索不达米亚,以打通向印度的通道,将法国控制区与南部阿拉伯隔开,再依靠法国控制区将沙俄控制区分隔在北方。与此相对,法国更关注领土:叙利亚问题没有任何让步的空间,法国必须控制“北至奇里乞亚,南至埃土边境,西至地中海,东至基尔库克”的“大叙利亚”地区——直到一战中东战局的持续恶化,法国人方才松了口,同样将直接控制区缩小至黎巴嫩。1916年初,英法终于达成赫赫有名的《赛克斯-皮科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