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了六博的行棋规则、获胜规则,解释海昏侯口诀就容易了。
图一,白食青。还原一下就是,白方散变成枭后,投骰子得二白,吃了青方的棋子。
图二,是白子吃完青子,留在了青子的原位置。
图三,白子从诎(屈)走到道的位置,白方投得白三,依据“高→玄→屈→曲(究)→张”,再依据“张→道→揭→畔→方”的行走规则,从诎(屈)走到道。
图四,青方进攻白,青方投得青七,依据“高→玄→屈→曲(究)→张”,“张→道→揭→畔→方”,青子走了七个位置。注意:根据马王堆的“茕”,汉朝的“茕”骰子有十六个数字,说明最大步数可以走十六步。汉朝之前可能只有六个数字,到了汉朝数字有所扩大。
海昏侯口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总结其实六博最初源于两国交战的对阵,底格的三个营可比左中右三军,先秦的胜利规则就是占据对方的左中右三军大营,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参看格五游戏,也是以先抵敌境为胜,上面提过,格五塞戏和六博是最相近的一款游戏。
战国的六博铜镜,没有中间的圆圈或鱼,胜利条件是要抢占对方的三军大营。
枭只能走中路,如果双方有枭,那就看谁先*枭。如果我方有枭,敌方没枭,敌方的散子会想办法躲到左右二路,我方要派散去抄其后路,所以六博是需要枭散配合的游戏。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方枭被*,所有散子被塞在左右二路、不能动弹时,还会有一种决胜的规则是掷“枭采”,当掷出“枭采”,棋子必须强行越过“关”出来;即从被塞的路出来,该方如果认为没有取胜的希望,可以投降。这个是参考樗蒲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为了防止一方被塞,然后一直不动。
中路的枭要吃子,必须看运气,如果掷不到吃子的数字,可以先动其他散子,《史记·魏世家》:“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这个其实类似现在的飞行棋,可以先不动将要吃子的棋子,等待机会。
先秦的规则是散子只能变一个枭,但如果己方的棋子太少,“一枭是不胜五散”的,一枭虽强,只能称霸中路。而敌方的散子只要投掷的次数足够多,也是很可能变枭,而且,敌方的五散可以躲在左右二路,不让己方枭棋来吃,然后去抢占己方的三军大本营。所以若敌方的散子多,我方只有一枭,“一枭不胜五散”,古人诚不欺我也。
当双方都为散棋时,大家要争取塞道,不让对方棋子过来,一旦对方棋子走过来,那就容易抢占己方的三军大本营。战国《尹文子》说:“博尽关塞之宜,得用通之路,而不能制凿之大小,在遇者也”,六博能将关塞的概念用到极致,但很多时候要靠运气,不可把握的成分比较大。
先秦的获胜方法一直是抢占对方的三军大营或者吃光对方的子为取胜,因为《战国策》等史籍一直提到要*枭、食棋、博塞等,但先秦的这种玩法很耗时间,如果双方都没有掷到枭采,就会一直耗着,这个也类似于飞行棋。到了战国晚期玩法开始升级,新玩法以获得中心点的筹码多(即“食鱼”)者为胜,《列子·说符篇》说“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揜鱼而笑”,说的就是小博,汉朝之后一直以这种玩法为主,这就是六博棋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