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官营镇前城村屈原庙供奉延笃与屈原像
由此,国内知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提出“屈原故里鲁山说”,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在《屈原的故里鲁山和江淮行迹田野调查》一文中提到“庙的前提是设在乡邑,亦即食采故地,那么史*载有屈原庙的地方只有南阳犨水,当然屈原故里是南阳,没有问题。……就此,屈原是鲁山人,不仅有史书为证,也有方志文物佐证,自是最真实不过的了。”因此,屈原故里在鲁山,就在鲁山的张官营镇!
张官营镇孙庄村屈原庙遗址前遗留下两千年树龄的大柏树
两晋时期,鲁阳县和犨县同属南阳国。隋代属襄城郡,当时鲁山县约包含滍阳一带的应国、滍水以南的犨县和滍水以北的鲁阳这三块地方。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雉阳县改名湛水县。大业初改名为犨城县,废高阳县、河山县,并入犨城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原犨城县境设滍阳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鲁州仍置二县,滍阳、鲁山。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滍阳县入鲁山县。自此犨县、犨邑的名字就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在明清时期,犨城仅为村级单位。
二、安营扎寨,续写历史
张官营寨外北寨门楼上遗留下来的“同心寨”牌匾石碑
张官营地区脱离犨县的管理之后一直隶属鲁山,后来有黄姓后裔在此建寨,所以称黄家寨。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亲御都城左顺门诏令指挥葛川:“伊王于明年出阁河南,你可先于(汝河流域)五百里地内屯垦,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于是葛川奉命率领所部移师汝州、襄城、鲁山、郏县、叶县等处,设置百户二十,典仪所六,屯垦营盘七十二,垦种无主荒田,以其收获物供给住在洛阳的伊王府。黄家寨周围军屯营盘比较集中,占了七十二营盘的一半还多。在黄家寨辖区内就分布着季官营、梁官营、洪营、陈营、吴营、大昊营、小吴营、老聂营、小聂营、小营、肖营,还有西邻磙子营乡的磙子营,东邻叶县任店镇辖区内的郭营、王营、高营、宋营、灰河营、柳疙瘩营、汪营、千兵营、辉岭营、史营、中旗营、刘旗营、尚武营、前营、后营、高旗营,及田庄乡的段营、牛营、黄营等,据说这30多处营盘都归黄家寨统管。
明嘉靖元年(1522年),黄家寨属大宁乡。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将戚继光平倭之后,勇立战功的张姓营官受封在大宁乡黄家寨驻军屯田,所以黄家寨就改称为张官营,张官营镇原来的张姓祠堂前就留下楹联:“征倭记宗功,荣膺百户家声远;屯田袭父职,延脉三川世泽长。”横批:“犨河旧家”。
张官营寨外北寨墙遗留下来的砌墙石块
清初黄家寨属汝州余屯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巡抚梁肯堂奏鲁山县生员傅麟瑞,七世同居,子孙百五十余人。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将“敦睦传家”牌匾赐给“七世同居”的博家秀才傅麟瑞,以示表彰,同时还赐与《御制“七世同居”诗并序》。地方政府还在里中央街建起“皇赐‘七世同居’石牌坊”一座,以供过往官民、客商瞻仰,可惜牌坊现已不存,据说,牌坊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四根石柱下分别有一石狮子,形貌不一,四座石狮子下分别有和成人一般高的“故事”基座,其中一个故事名称叫是“九狗等十”, 雕刻的是九条狗向远处探望,只见不远处是一条调皮的小狗,向九条狗的方向跑去,九条狗面前摆放着不少食物,原来是九条狗等着这条小狗一起食用,看见狗都如此团结,家族观念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