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官营寨内寨墙遗留夯土
清嘉庆元年(1796年),属简里。清咸丰十年(1860)年,张官营修筑寨墙,定名为“同心寨”,石墙砖垛,高达两丈。寨上周围筑九局(营垒),二十一棚(哨所),设有炮台、磙木擂石。寨外约一丈处,又筑围墙,高五尺,兼有双层寨壕,岸陡水深。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下令全县各村镇修筑寨堡,实际上张官营寨早已修筑,此次实为加固。
因为年代久远,笔者仅是从长辈口中知道张官营寨一二事,湖畔居士所写《张官营水路寨》对张官营水寨做了详细的概述,他提到张官营的水寨可以用二壕、二河、三寨、八坑来概括。二壕是指环寨墙的两道寨壕,形成高寨墙与深寨壕的防御体系,既显水韵之灵秀,又是防洪防匪的屏障,在寨墙底端开有门槽通道,与寨内河流贯通,使得寨内有活水流淌,在出现洪水或兵匪围寨时,通过门槽放下木板闸关闭与寨外的沟通。二河是指与寨壕相连的两条河,是寨壕水的主要来源。三寨是指张官营寨(双寨墙后来仅剩一座)、刘寨、贾寨,三寨呈品字形布局互为屏障。
张官营寨内寨墙下遗留砖砌下水通道
1949年后,寨门寨墙逐渐坍塌被毁,待到二十世纪末时,寨壕、寨墙基本上都被侵占完了。笔者家前后两条河就是原来的寨壕。八坑是指分布在寨内的八个较大的坑。如营南的石头坑、营北有毛家过道儿北的大坑、镇政府西侧的长坑等等。这些坑以及河道的存在,使得人们生活更加方便。张官营镇特殊的水寨体系,体现了先民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理念,但张官营寨已不存,只能从历史的遗迹留下点滴忧伤。
三、农商货贾,名闻中原
清末民国张官营镇义心宝烟号计开票据,主要记载红黄烟叶、纸烟价目等
张官营地处洛宛商道上,北通宝丰、汝州,南接方城,又恰在沟通叶县、鲁山两座沙河沿岸县城的车马大道中段,自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以后,从这里过往的商旅日增,信息通达,逐渐形成辐射方圆百里的商埠。到了清朝中后期,张官营的商业贸易仍然异常繁荣,客栈、油坊,药铺、染缸,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最兴盛的要属烟叶种植及烟丝加工业。
鲁山县的烟叶加工史,可追溯到清朝中叶。因清廷贵族嗜烟所致,抽旱烟、水烟的习惯流入民间,晒烟相继引入鲁山沙河两侧。随着当时商业振兴,不但烟叶种植业得到发展,烟丝加工业也应运而生。1905年前后,烟丝作坊已遍布县城、张良镇、张官营及其他较大村镇,仅鲁山城关,就有张、李、吴、袁四大作坊。所产烟丝,以白烟最优、黄烟次之、红烟再次之。产品用马粪纸包装,土法印上标记,行销国内数省。
1930年,烤烟由襄城县传入,因鲁山地质、气象条件优越、生产发展很快,到第二年就种植五千余亩。这样可就近为卷烟工业提供原料,再加上卷烟盈利较大,所以小烟厂发展迅速。1937年,杨村振华烟厂停办,机器转移到张官营,办起了鸿昌烟厂。鸿昌的*主要是张官营的付、李、杨三大家。经理是宋子贞、高有卿(二人均是山西晋城人),机师是陈根发(上海人),所产卷烟有三个牌号两种,好烟“红狮”(二十支装)、次烟“飞机”和“爱美”(四十八支装)。此烟厂规模较大,资金拥有三十二万块现洋,每天生产卷烟六箱,每箱一百条,每条二十五盒,共一万五千盒。产品远销西安、四川等地。
1940年,鸿昌因分红纠纷,分为两个厂:一个是大东,另一个是元丰。大东和元丰为争“红狮”牌子,曾打官司一年有余,结果是允许两家都卷“红狮”烟。分开后,大东厂经理是宋子贞,机师是陈根发,生产卷烟的牌子有“红狮”、“三人”、“人头狗”,其中“人头狗”牌销量最好。元丰烟厂的经理是史耀洲(山西人),机师是孙如宾,生产卷烟的牌号是“红额”、“好乐”。这两个烟厂,都增加到两部机器,生产量相当可观。同时,张官营还办有新民烟厂,经理贸科亭(山西人),机师叶茂才,生产“公园”牌香烟,到1943年停产。大东、元丰两厂一直办到1947年10月鲁山解放,烟厂才迁至下汤。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白郎、李郎率军攻打张官营,以补粮饷。寨首付绍九修书向叶县县长温少良求援。温少良率两连马队,策马飞奔张官营,李朗战死,白朗转移。民国四年(1915年),张官营为汝州第七区,西辖虎营,东至东大营,南至摩天岭,北至苇湖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曾一度占领鲁山,在张官营设张官营镇,下设保、甲。解放后,张官营镇长期属于鲁山县管辖。1958年称张官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乡。1989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张官营镇建制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