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宪法将印度的国家性质定义为一个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可能有人看到这一定义时会觉得好笑。我们姑且不讨论印度是否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主权,也不讨论印度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至少印度是一个世俗化国家这点就够令人忍俊不禁了。印度在国家政体上的确不像中东一些国家那样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然而与此同时印度却又是一个宗教气息颇为浓厚的国家。
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在宗教化和世俗化之间拧巴着的国家。印度的拧巴还不只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全世界最有钱的500名富豪中有18个印度人,除了这些顶级富豪之外就职于国际大公司的IT工程师、宝莱坞电影明星也都有着相对不错的收入。如果我们去看这些人的生活状态一定会得出印度是一个发达国家的结论,然而实际上印度却是一个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极为悬殊的国家。
在印度1%最富的人拥有印度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拥有全国财富的68.6%,10%最富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76.3%。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世界贫困人口的1/3来自印度,超过8亿人每天生活费还不到2美元,这一数字占印度总人口的75%以上。有时在同一条街道上一面墙就把富人区和贫民窟分隔开来。一墙之隔就是两个世界。
印度的孟买、班加罗尔等大城市在国际上也能与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等大都会齐名,然而如果深入印度的中小城市乃至农村的乡间地头就会发现脏乱差是这里的常态。在世界经济论坛对148个国家基础设施进行的排名中印度名列第85位。在印度只有首都新德里以及孟买、班加罗尔等特大城市才有供水系统,而一般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仍延续着数千年来使用河水、井水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