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绘制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地图《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乾隆十三排》局部,地图上标名为“珠穆朗玛阿林”,阿林就是藏语的里“山”,这便是珠峰名字的由来。
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我国的现代登山运动还是一片空白。而攀登珠峰,尤其是从被认为“死亡路线”的北坡进行攀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珠穆朗玛峰的边坡十分陡峭,尤其北侧山坡的平均坡度为45度,很多地方为一面近于直立的崖壁,再加上高达8级的大风,攀登难度极大。过去经历了七次失败以后,英国登山家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是“几乎不可能”的。
珠峰北坳全景(推荐横屏观看)
▾
图/大地社
北坡攀登路线上有好几个大难关:
1、北坳。海拔6600-7000米,有一道高达400米的冰雪墙,平均坡度近40°,厚度100多米,经常发生崩塌,此前英国登山队7次攀登北坡,几乎每次都在这里吃了亏。
2、大风口。海拔7500米处,有一条狭窄的地形通道,是攀登珠峰的必经之路。由于“狭管效应”,当强劲的西风吹入这条狭窄的通道时,风速突然加快,要比相同高度的其他地方大1-2倍,最大可达12级。被大风吹走登山包、大范围冻伤都是常事。
3、第二台阶。海拔8680-8700米处,80多度的陡峭崖壁,其中有一段近乎直立的5米峭壁。这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后一道鬼门关。1924年,著名登山家马洛里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攀登者》剧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以上,风速可达20米/秒。
为了尽快征服珠穆朗玛峰,战线立即迅速全面布开,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准备工作。
1959年,16位气象和水文工作者已经提前一年前往珠峰山区,在海拔6400米等多处建立了气象服务台。他们在含氧量大约只有平原地区一半的地带,风雨无阻,每天定时放飞测风气球收集高空风数据,每隔几个小时采集室外百叶箱内的记录,通过无线电台收录来自北京、拉萨等地与珠峰大气环流相关的信息,再由绘图员作图,预报员预报、记录……
在这几百天里,他们进行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只为了给正式攀登时提供最可靠的天气预报。
科考现场,珠峰北坡的冰川风在当地时间14时至18时最大,瞬时风速常达20米/秒以上,气球充气很困难,往往需要多人围住气球,以免被风吹走。供图/高登义
珠穆朗玛山区瞬息万变的气候,给队员们带来了无穷的困难。暴风常常把帐篷刮得东倒西歪,往往不得不从睡梦中起来与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的寒风搏斗。大雪纷飞,连炉灶也无法点燃,有时连开水也很难喝上。严酷的寒潮袭来,迫使人们整天不能走出帐篷一步。
1960年2月,中国登山队正式成立,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第18支攀登珠峰的队伍,也是人类第11次尝试由北侧登顶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