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朋友正写着练习册,突然这么问了一句。虽然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是好奇心作祟,还是和他一起探讨了一下。
具体问题:课文中用的“他们”,不是“她们”,是只有男孩的意思吗?
已知(可怜我锈蚀良久的知识储备库啊):一,这篇课文是泰戈尔写的,选自《新月集》,属想象性的抒情散文诗。
二,这篇课文是郑振铎先生翻译的。
三,中国五四运动以前一段时间,在写作上不区分男女。刘半农先生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开启了“她”字使用的先河。
解题过程(注:解题思路跑偏了[捂脸],不再是研究本文孩子的性别问题了):
一,暂不考虑语文,不考虑单数与复数问题。只看“她”出现的时间节点。
感谢万能的度娘,经百度得知:1.“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借鉴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思路,用“伊”专指女性。2.刘半农先生《教我如何不想她》创作于1920年,他受英语“he”“she”“it”的启发,使用“她”进行诗歌创作。但是由于当时人们接受度的问题(一,当时提倡男女平等,创造使用“她”有不尊重女性的意味[捂脸];二,“他”字是祖宗发明,现在为什么要女性避让,要有专用代词,为什么不再发明另一个字指代男性,歧视女性……)“她”字并未流行起来。直到1926年,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给该诗谱曲,才广为流传,“她”字也被大众所接受。3.本文翻译时间。郑振铎先生于1923年9月翻译完成《新月集》的。
目前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有“她”,但是接受度不高,不知道为啥郑振铎先生不用“她们”[耶]。(我们俩都爆笑,这结论和问题有毛线关系啊[捂脸])
二,郑振铎先生翻译来源。
本文是泰戈尔先生用孟加拉语创作并自己翻译为英语的,英语中不论他们还是她们,统一使用“they”。从这一点,也看不出花的学校到底有没有女孩。
三,词典解释。
统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四,社会现实。
泰戈尔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本书创作于20世纪初期,当时别说印度了,就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受到限制的。世界第一所男女生合校年份无据可考(没百度到),但是在中国是陶行知先生于1919年提出男女生合校的设想,并于1920年实施的。我个人觉得印度挺落后的,而且该国重男轻女思想比中国还要厉害,在本书成书之际,以常情常理推断,当时学校只有男生。
五,儿童思维。
我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学校有女孩吗?他说有。
我又问三年级其他同学,该同学说有,追问为什么,他说“我们学校有男孩有女孩,花的学校当然也有啊。”
终极结论:《花的学校》不光有男孩,也有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