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这到底是说莎翁的这个剧目在不同观众中有认知差异,还是境界更高一些,是借由莎翁这句名言反映的一种普遍文学理解差异现象呢?
这种理解态度于文学创作而言到底是否正确?
莎士比亚为什么说这句话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他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该剧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出自莎士比亚对自己这部剧的评价。我们不清楚他说这句话的环境、原因。只能说这是他对自己这部剧中复杂的人物角色和人性的一种概括,也有可能是面对不同观众对剧目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批判的回应。
这就类似于禅家说的,我心本空,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你看到丑恶,证明你的心里丑恶——这简直是对付杠精的无上法器。
别说不可能,不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就不要应付喷子的。
从好的方面想,莎士比亚这句话是对这部剧的满意和归纳,从不好的方面讲,这句话就是莎士比亚用来辩驳和堵住无知批判者的封口之器。
就好像郭德纲打比方说造火箭的专家不会去跟提议烧煤的外行辩论一样,虽然他知道犯不着辩论,但还是要借机会把这事情说一说,要不然咱们到哪里去知道他关于烧煤发射火箭的歪理?
莎士比亚说这句名言,未必不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也可能纯粹是以本人小人之心,揣摩全世界最有名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有啥关系呢,咱们在这位放火箭的朋友面前,都是烧煤的外行,咱们就是说的外行话嘛。
这种现象不分中外这句话能够流行,其实和《哈姆雷特》关系并不大,而是反映了大部分人在阅读、观看、理解的时候会产生不同发散思维的一种普遍现象。
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才有可能被总结为有限真理——而这句“千人千解”的话语正好对应了这个道理,并且出自名家,所以才会无限流行,从国外流传到我们泱泱中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