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背景和原因,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简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9:29:53

然而时移世易,进入近代以后,承自中国古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农牧业经济,逐步为源自英国、以全球市场为主要依托的新型工业经济所替代;同时,联结国际市场的远洋海运,也愈发成为最主要的长途水运方式。这样,地理区位更为优越、海上运输尤其便利的天津等沿海口岸城市,便成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扇面的交汇点,进而成为中国北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临海型经济、有效沟通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于是,华北传统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应改变,已成大势所趋。

北京条约背景和原因,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简短(9)

三、近代外向型工商时代:天津跃升为北方洋务中心和经济中心

导致京津传统关系、以及华北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出现重大改变的标志性事件,一是1855年的黄河大改道,二是1860年的天津开埠通商。

1855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段发生重大决溢和改道,使此前向东南方向夺淮河入黄海的主泓道,变成了此后向东北方向夺大清河入渤海的今黄河,所挟泥沙严重淤塞了大运河山东济宁到临清段的航道;与此同时,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对长江中下游的占领,又让清政府无法象往常那样疏浚和利用大运河;再加上沿海沙船和招商局轮船对漕运的替代效应,山东西部的传统运河航线被迫废弃;只有临清至天津的南运河(也称御河)河段,还与海河其他支流一起维系着天津与腹地间的水上航运。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清廷将漕运官属悉行裁撤,漕运制度彻底废止,天津从海路溯海河为北京转运漕粮的使命也宣告终结;京师也丧失了对天津的最后一点传统余荫,转而沦为该通商口岸的腹地市场之一。这可视为京津经济关系反转的国内诱因。

1860年10月24日,中英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续约》亦称《北京条约》,其中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天津由此成为中国北方继伊犁、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牛庄(实为营口)、登州(实为烟台)之后,对西方列强开放的第5个近代通商口岸;成为清政府为处理洋务而新增的北洋三口通商大臣、津海关道、直隶总督的衙署所在地;成为9国列强掌控各自租界的工部局和领事局所在地;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天津县、天津府、河北省会、行政院天津特别市的共同行政中心。这些举措,均逐步提升了天津的行政级别和政治地位,也相应拓展了天津城的物理空间和经济空间,增强了其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以后,京津两城已完全平起平坐。这可视为二者政治关系反转的外部诱因。

此外,开埠通商在改变京津政治和经济隶属关系的同时,也通过西方工业生产方式和商品在口岸的登陆和经济辐射,拓展了天津的国内、外市场空间范围,提高了其资金融通、商品集散、生产加工和进口替代能力,增强了对国内、外市场的商品进出口和集疏运能力,扩大了天津的城市建成区和人口规模,使天津由此前普通的府城县治,成长为引领“三北”腹地由传统农牧业经济向近代市场化工业经济转型的龙头城市。

北京条约背景和原因,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简短(10)

(一)对外贸易的攀升与国内外市场的拓展

开埠通商后,天津从主要为京师服务的内贸型港口城市,转变为同时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外向型工商业都市,成为引领近代中国北方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龙头。而“天津能够站立得住的基础,就是对外贸易。天津的工商业是靠着对外贸易繁荣起来的,所以,首先应该提出‘天津经济与世界的关系’这问题来讨论;同时,必须观察它与全国、尤其华北贸易间的关联”。在天津开埠的同时,烟台、营口也对外开放,清廷在天津设立了管理北洋三个口岸通商事务的大臣,北方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北洋三口时代”。

1875—1904年的海关贸易统计显示,开埠前期的天津对外贸易净值,一直遥居另外两个口岸之上,成为“北洋三口”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进入20世纪的前后,青岛、大连等港口城市也相继开埠,它们参与了北方腹地市场的重新分割,成为环渤海对外贸易的新支点。但这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天津在北方进出口贸易中的核心地位。1904—1913年间,天津进出口贸易额依然占这5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仍居北方各口岸之首。

只是到了1917年之后,以内河港口为主的天津,开始受到具有水深不冻和自由港双重优势的大连挑战。比如1914—1931年18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大连便有9年超过了天津。但是,由于大连受到日本的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主要面向日本和朝鲜市场,同中国本土的经济联系仅限于东北一隅。所以,它在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影响和地位,尚远逊于天津。并且与华北各口岸相比,天津的外贸优势依然明显存在。

北京条约背景和原因,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简短(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支持下的冀东武装走私,使天津失去了东北市场;同时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天津和华北其它口岸的对外贸易均严重受挫。和1928—1931年间相比,1932—1937年间的华北口岸进出口贸易额明显下滑。不过截至1937年,天津的对外贸易额仍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正因为如此,天津才得以维系了中国北方最辽阔的腹地市场。在天津这个一级市场之下,有效辐射着郑县(今河南郑州)、阳曲(今山西太原)、张家口、西安、包头、兰州、古城(今新疆奇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8个二级市场,交织成一张严密的对外贸易网。

广阔腹地的存在,为天津港进出口贸易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多领域、多层面的资源与市场支撑。离开了三北辽阔腹地的强力支撑,港城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即便不成无本之木,也会严重缩水。正如时人所言:“天津当河北五大河会流之点,贸易区域北至内外蒙古,西连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南及河南、山东之北部,范围之大,除上海外殆无其匹。人口75万,与武汉等。天津为北方棉花集散地,加以接近开滦,煤炭丰富,纺织业极有希望。中国羊毛十分之九,由天津出口”,是北方经济地位最高的都会。并且,“天津由于一个繁荣的商业都市,而成为一个进步的工业都市。……一天一天的增高了他在全国中所占的地位。七·七事变以前,天津的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在工业都市方面也站在与青岛竞争第二的地位;七·七事变后,上海、青岛的工厂都遭受惨重的牺牲,天津方面的工厂,不但未曾受到破坏,而且急速地增设了许多新的工厂,当时在工业都市中位居全国的首席,在贸易方面,如果包含海关统计以外的数字,进口额也非其他商埠所可比拟”。

北京条约背景和原因,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简短(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