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爱沙尼亚塔林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几十年,享受独立国家地位的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二三十年代的欧美经济大萧条时,三国的经济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三国和西方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三国的第一外语是英语,俄语没什么地位。
图-拉脱维亚里加
在被苏联吞并之后,三国的经济在十五个加盟国中依然处在第一梯队。但让三国不满的是,三国赚的钱,被苏联以“平均”的名义拿走了不少,然后补贴较穷的加盟国。比如现在反俄情绪较高的立陶宛,当时有发达的肉类生产线,但每年有一半肉类要被苏联以非常低的价格拿走。这让三国人非常不满,“我们辛苦赚的钱凭什么给别人?”在被苏联吞并之前,三国的经济和波罗的海对岸的瑞典、丹麦等国差不多,并入苏联后,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图-立陶宛维尔纽斯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波罗的海三国有很多人被迫逃到海外。冷战开始后,美国对这些人非常重视,认为他们是美国可以“撬动三国从苏联分离”的工具。美国通过扶持这些人,一方面给苏联施压,一方面鼓动三国抵抗苏联。在苏联末期,对三国的分离情绪进行“松绑”,这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三国脱离苏联的信心。
图-俄罗斯莫斯科
现在苏联没了,但俄罗斯还在。三国对俄罗斯可以说是“新仇旧恨”叠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