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褊狭与狂热必然和宗教情感相生相伴。凡是自信掌握了世俗或永恒幸福的秘诀的人,必然会表现出褊狭与狂热。凡是受到某种信念的激励而相聚的人,都会显示出这两种特征。
40. 群众的情绪夸张,容易膨胀,一旦表现出来,任何情绪都能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迅速传播。如此一来,群众所明确赞扬的事物就会力量大增。
最后,对于这样一本盛行一个多世纪的畅销书,它是否名副其实,也始终是值得一辩的问题。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分析了《乌合之众》的诸多矛盾。
毫无疑问,对于试图了解集体行为机制和社会心理学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它与我们的时代也息息相关。如今已被证明,书里的一些概念或被人误导,或误导别人,或全然错误,它包含了驳杂的意识型态,但是来自各种意识形态背景的读者都认真对待它。
《乌合之众》始终体现了对重要现象的问题意识,勒庞考察了大量现代人所感兴趣的问题:社会顺从和过分顺从、趣味单一、大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他人支配的自我、大众运动、自我异化、官僚化机制、逃离自由却落入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里的作用等。
因此,《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其发现问题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功能。这本书的主题在于强调人类的非理性和无理性,按照这种描绘,人很容易受他人操纵、控制,莫名其妙地受他人欺骗;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有被控制的人,就必然有控制者。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勒庞方法的缺陷以及他观点中的粗糙,他写作时无意识地糅合了很多种意识形态。他并非“先知”,在学术人品上,他毫无顾忌地剽窃了塔尔德、西盖勒、泰纳等一干群众理论家的成果,
对于“乌合之众”的翻译本身,译者何道宽也表达了自己的怀疑。现今的译本中,都采用了这种主标题译法,而对于副标题,基本采纳“大众心理研究”或“群体心理研究”。然而,在心理学里,crowd(群众)不同于group(群体),“群众”是非理性群体,不容混淆。
在西方群众心理学中,对“群众”的简明界定是:群众是未分化的大众(masses),是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群体(group)。进而译者选择将副标题译为“群众心理研究”,虽然为了约定俗成,主标题依旧采纳更具贬义的“乌合之众”。
但无论如何,《乌合之众》始终具有现实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有望成为信息中心,人人都可以制造话题;受欢迎的博主很快就成为“舆论领袖”;一只蝴蝶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一句谣言可以使万民不安。这本书对于我们分析、认识、应对和矫正“群众”的非理性行为依旧有所助益。
##20220327
本期活动
《乌合之众》带给过你哪些启发和联想?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
抛开关于这本书和作者本身的种种争议,《乌合之众》始终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它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也体现了对现实的问题意识。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著,何道宽译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