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叫百戏之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12:17:10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叫百戏之师(1)

在中国曲艺界,昆曲艺术一直是以一种十分高雅的形象存在的,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昆曲在历史上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对演员的要求极高,同时昆曲的剧本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欣赏水平很高。

我国几乎所有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昆剧的滋养,所以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但是,纵然是强大如昆曲,从产生一直发展到今天也经历多次的兴衰,其传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百戏之祖”昆曲的前世与今生。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叫百戏之师(2)

01、昆曲的起源

按照当前的主流说法,昆曲起源于南戏。

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由于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

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十分的受民众欢迎。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但由于南戏诞生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

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

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语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

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

所以在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但是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这时候的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

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叫百戏之师(3)

02、魏良辅的改良

随着昆曲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开始加入了昆曲的改良和创作中。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当属魏良辅。

魏良辅,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嘉靖五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

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

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

魏良辅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

通过整理后,他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

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

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

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

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

在书中,魏良辅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成为了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为什么昆曲叫百戏之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