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没有经过正统的学习,这本书其实写的比较粗浅,很大地方有许多错漏。
到了2009年金矿被收购。他拒绝了收购方的高薪挽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跨界之路,而这个时候,他已经55岁。
和许多民科不一样,郑晓廷会对整个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并且懂得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会进行大量的调查论证,然后进行研究观察实验。无论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有关研究者的文献等都找来学习。
郑晓廷认为,如果基础都不扎实,不牢固,在最初的起点都没有走好,又怎么能够走对!
在进行系统地理论学习之后,郑晓廷开始通过解剖来了解相关动物的骨骼结构。
在刚开始的时候,郑晓廷亲手解剖了上百只鸡、鸭、鱼、鸽子等,而博物馆食堂的菜单,也因此“被动”增加了这些食材。
有一次,临沂动物园死了一只秃鹫,郑晓廷听闻后,带人到掩埋地将这只已经死了十多天的秃鹫挖了回来,一并拉回的还有一头死了四十多天的长颈鹿。
当时正值盛夏,气味尤其难闻,但郑晓廷不管不顾,在博物馆主楼后面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解剖研究。
虽然已经50多岁,但是在经过大量上手实操之后,郑晓廷对现生鸟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很多专业学生,这让他对不同鸟类幼年、成年的胸骨等结构的差异非常熟悉。
除此之外,中国古生物学界的栽培也起到了关键因素,中国古生物学界一直以来因为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太少的原因,你看,北大古生物专业,9年只招6个人,堪称6代单传。
北大古生物专业一人毕业照
所以对这些喜欢研究古生物的人抱有极大的热情。(没办法,人太少了,很有上赶着来的,这些教授表示很欣慰)
他多次千万北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古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去向那里的专家学者,甚至中科院院士请教,这些教授都热情地将自己的所学心得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