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3日,对于登山界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彻骨痛心的日子,也是个黑色的星期四。就在这天夜里,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勇士,在梅里雪山海拔5200米的3号营地宿营时,全部失踪,没留下一丝痕迹。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仅次于1990年攀登列宁峰时的灾难(40人遇难)。
攀登梅里雪山
这次攀登梅里雪山,是中日联合登山队的第二次合作,也是双方在履行1987年所签订的十年合约。198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岳会登山队向中国国家体委提出攀登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的请求,国家体委责成云南省体委和德钦县体育局负责落实相关具体事宜,而当地德钦县的相关负责人却一脸茫然,反倒问:“卡瓦格博峰在哪里?哪座山是卡瓦格博?”原来,梅里雪山只是一个泛称,当地人并没有这个叫法。实际上,卡瓦格博峰并不属于梅里雪山,它属于太子雪山,是太子13峰之一,也是太子雪山的主峰。太子雪山与梅里雪山是两条南北走向并列的雪山群,略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绵延150多公里。这里属于横断山脉系列,山体切割严重,地质构造复杂,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蔚为壮观。而5千米以上的雪峰,更是数不胜数。但在习惯上,还是把卡瓦格博峰归于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梅里雪山与太子雪山的最高峰,也是云南省最高峰。
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
实际上,这一片雪山群在行政区域上,属于云南省。在地理坐标上,位于滇藏交界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交汇处。在古代,这儿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新中国成立后,茶马古道迅速衰落,德钦县天高地远,位置偏僻,仿佛被遗忘了一般。梅里雪山距离昆明850公里,从昆明出发,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梅里雪山脚下。因此也难怪云南省体委负责人不知道梅里雪山在哪。当然还有,梅里雪山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处于三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并流的腹地,印度洋暖湿气流经孟加拉湾,顺着梅里雪山南面的两条大峡谷北上,遇到这一片雪山群的阻挡,气流上升,而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在此处冷暖气流交汇,变成雨雪落下。因此,梅里雪山的雨、雪频繁,大雾天几乎每天都有。如此丰沛的雨水,造成了梅里雪山的冰川从山顶直铺而下,从海拔6千多米直到澜沧江边。梅里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接碧罗雪山,有三条现代化冰川,分别以山脚下的三个村子命名——明永、雨崩和斯农。这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式现代化冰川。
梅里雪山
1987年8月,中日联合登山队首登梅里雪山,只达到5100米就草草收场,宣告本次攀登失败。由于气候原因,浓雾弥漫,而这次攀登选择的是斯农线路,三条冰川就是三条攀登路线,而斯农路线在攀登到海拔5100米时,遇到一面巨大的冰壁,垂直90度,根本就无法越过。这也证明,只有走明永线路,才是最佳攀登线路。1988年,一支美国登山队来到梅里雪山脚下,准备攀登它,但只上到4200米处,就不得不下撤。1988年9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来到梅里雪山,信心满满,准备一举登顶成功。这支联合登山队,日方11人,中方6人,队长由日本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担任,副队长由中国资深登山家宋志义担任。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是日本实力最强的登山队,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登山设备,而且队员大部分都具有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且背后有好几家日本大财团的支持,实力雄厚。本次攀登,日本队志在必得,队员人手一部高频对讲机,各种登山的先进装备一应俱全,还配备了卫星云图接收机。为了万无一失,这支队伍从1988年9月进驻梅里雪山后,光是考察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候特征、攀登路线等就花了2年时间,制定了周密的攀登路线,可谓是慢工出细活,不急不躁,力求成功。可以说,登山队把卡瓦格博峰周边的气候环境都摸了个透。1990年12月25日,攀登梅里雪山正式拉开序幕。出发前,一行17人在山脚下的飞来寺举行盛大的仪式,戴上喇嘛求来的护身符,大家做了虔诚的祈祷,日本队员还拿出了从日本带过来的各种保佑的神符。敬天、敬地、敬神之后,喇嘛诵经祈福,祝愿平安顺利。但谁也不知道的是,这一去,注定无法回头,他们的生命会定格在卡瓦格博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