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雉感情的破裂,源于太子刘盈的懦弱无能。38岁娶妻,48岁反秦,54岁建汉,59岁平定诸侯王,60岁远征匈奴,61岁病逝。这个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的汉高祖,却仿佛隔着两代人的刘邦,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的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储君的选择。
他太老了,老到随时可能驾鹤西去,老到必须准备一个继承人。对刘邦来说,有资格做皇帝的儿子,只有两个半。太子刘盈是最合适的一个,嫡长子光环加持,母亲吕雉又是皇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王刘如意算一个,母亲戚夫人深受宠爱,自己年幼聪颖,长相、性格与刘邦接近。齐王刘肥算半个,虽然拥有长子身份,但母亲曹氏只是刘邦情妇,继承皇位先天不足。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因此,刘邦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齐地六郡七十城,为天下第一诸侯王。与长安遥相呼应,犹如战国之秦、齐之势,东西而制天下诸侯。而汉朝的储君之争,则在太子刘盈与赵王刘如意之间展开。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与其说戚夫人与刘如意,是刘邦支持的一方,倒不如说是刘邦磨炼刘盈的对手。刘如意有什么依靠?母亲戚夫人受宠。但皇位交替,从不是比谁的生母更年轻貌美,而是比谁更能取得大臣们的支持。
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
刘邦对刘如意的“偏爱”,换来了张良、陈平、周勃等大臣,对太子刘盈的全力支持。如果刘邦真心立刘如意为太子,那吕后拉拢大臣们时,他为何不阻止后宫干政?为什么刘邦每次出征,都要带走戚夫人,而留下吕后监国,一点点让吕家做大?这种核心权力的过渡,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毫无疑问,太子刘盈才是最大的赢家。功勋集团全力支持、吕氏家族全力支持,这是什么待遇?而戚夫人的哭泣,换来的始终是刘邦口头上的支持。刘邦制造这场危机,不过是让功勋集团靠向刘盈,让他有制衡吕氏家族的势力。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这从英布反叛时,刘邦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英布作为“汉初三大将”,畏惧的只有韩信、彭越、刘邦三人。他觉得前两人已死,刘邦老迈不能远征,才敢造反。
面对英布这样的强敌,刘邦却选择让太子刘盈出征。刘盈是英布的对手吗?肯定不是,刘邦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本事。这样执意派儿子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他镀金,让他和周勃、灌婴、陈平这些老臣有过命的交情。
结果,刘盈吓哭了,他不敢去打英布。无奈之下的刘邦,只能说:“镀金你不敢去,那老爹帮你打,你跟我一起去捡功劳总行了吧”!可是话都如此明白了,刘盈还是不敢去。我想那时的刘邦,一定是绝望的,虎父犬子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所以,刘邦病逝前,留下了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四道保险。他意在利用功勋集团,制衡吕后家族,维护刘盈的地位。在刘邦看来,刘盈虽然柔弱,但有这四个人在,只要熬到吕后病逝,吕氏家族自然不足为惧了。事实也正如刘邦预测一般,陈平、周勃的寿命远比吕后要长。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但刘邦万万没想到,太子刘盈竟然被戚夫人的惨状吓死了,还没老妈吕后命长。丧失了主心骨刘盈后,人数庞大的功勋集团,成了一盘散沙。原本对吕氏家族形成的优势,迅速被逆转了,这是刘邦怎么也猜不到的身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