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及洛阳“9 2”工作布局和“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洛阳市“一中心六组团” 西南组团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以“生态、产业、交通”为重点的洛宜协同发展战略,落实河南省百城提质工程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富美宜阳”总目标。
二、城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把宜阳建设成为“生态、人文、健康、活力”的河南省一流现代化山水宜居之城。
(二)2020年目标
建设一流现代化山水宜居之城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中心城区提质目标,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承接洛阳市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在交通、生态等方面全面对接,宜阳县城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与洛阳市中心城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三)2035年目标
初步建成河南省一流县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生态与城乡建设方面均取得示范效应,组团城市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全面融入洛阳市“一中心六组团”的发展构架。
(四)2050年展望目标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内一流组团城市,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协作,成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重要的城市组团,更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主题功能区,形成环境友好、人文富集、健康活力的现代化“富美宜阳”。

三、城乡发展规模
至2035年:县域常住人口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城镇化水平67%;中心城区人口43万人,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
四、城市性质
优质服务资源富集的洛阳都市近郊组团,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新城,以体育、河洛文化传承创新为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
五、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一)城镇空间结构
着力建设梯度联动、城乡互动的现代城镇发展格局,形成“一心、两轴、三区、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 “一心”:即宜阳县中心城区,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的职能。
➤ “两轴”:即沿洛河城镇发展轴和沿新伊高速城镇发展轴。洛河城镇发展轴既是历史文脉轴线,也是发展轴线,加强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新伊高速城镇发展轴主要强化沿线乡镇在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业等方面的联系。
➤ “三区”:即西部旅游经济区(三乡镇、张坞镇、花果山乡)、中部高效农业区(上观乡、盐镇、高村镇、韩城镇、柳泉镇、莲庄镇、赵保镇、董王庄乡)、东部综合经济区(中心城区、樊村镇、白杨镇)。
➤ “多点”:各乡镇及多点分布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
(二)城镇等级规模
按照洛阳市现代城镇体系要求,形成“一中心、三重点(中心镇)、十特色(一般镇)、美丽乡村全覆盖”的县域城镇体系。
➤ 一中心:宜阳县中心城区。
➤ 三重点:三个重点镇(中心镇),包括韩城镇、盐镇、白杨镇。
➤ 十特色:十个特色镇,发展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化发展。
➤ 美丽乡村全覆盖:有序推进建成符合国家、省、市标准的各级美丽乡村,力争到2035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六、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完善与洛阳城区交通联系
通过郑卢高速、洛宜快速路、滨河北路、安虎线,构建与洛阳市区连接的快速通道;积极谋划洛宜轻轨,与洛阳市区地铁三号线进行对接;加快推进北环路、南环路建设,与洛阳市区进行连接。
至2035年,七条交通干线(洛宜轻轨、郑卢高速、洛宜快速路、滨河北路、安虎线、北环路、南环路)联系洛阳市中心城区,打造洛宜同城 “半小时交通圈”。

(二)畅通与周边组团的交通联系
加快境内新伊高速、渑栾高速建设,打造“五纵六横”的区域干线,连接周边县市。
➤ 五纵:新伊高速、渑栾高速、G241 S242(连接三门峡、嵩县)、S242 G343(连接新安、伊川)、S241(连接新安、伊川)。
➤ 六横:洛宜支线西延与三洋铁路、洛宜轻轨、G343(连接洛宁)、S315安虎线(连接洛宁)、S313宜阳石陵—渑池段、花果山至关林路主干道路。
➤ 同时,结合新伊高速和渑栾高速,在县域内规划6处高速口:现状北城区1处、韩城镇1处,规划盐镇1处、白杨镇1处、灵山风景区1处(便于灵山寺、河洛水乡游客出行),三乡镇1处(便于三乡汉唐文化园、花果山游客出行)。
(三)提升县域内路网的通达性
建设樊村到花果山大南环,与香鹿山到高村的大北环互联互通,形成县域大环线;建设绕城南环路、北环路,形成城区大环线;再建1座跨洛河大桥,形成洛河两岸11座大桥连通南北的交通布局,构建畅通、便捷、高效的县域交通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