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县域产业布局规划
按照洛阳市“565”现代产业体系总体部署,依据宜阳县自身发展优势及特点,构建“两强两新一特”的“221”现代产业体系。即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以电子商务、旅游为新兴,以高效农业为特色。
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总体要求,谋划全域产业空间布局。
(一)一产打造“一带六集群”的高效农业格局
➤ 一带:即沿洛河优质粮食产业带;
➤ 六集群:即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蔬菜花卉、油料作物、黑色作物、生态林果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二)二产打造“一区五园”的现代工业格局
➤ 一区:即宜阳县产业集聚区;
➤ 五园:即柳泉镇铸件园区、三乡镇建材园区、白杨镇化工园区、韩城镇农产品加工园区、盐镇镇农产品加工园区。
(三)三产打造“一带一区五园二主题”的现代旅游业格局
➤ 一带:即洛河生态景观带;
➤ 一区:即灵山文化旅游区;
➤ 五园:即三乡镇汉唐文化主题园、韩城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柳泉镇河洛文化体验园、花果山乡和张坞镇乡土生态旅游风情园、莲庄镇七彩花海观光园);
➤ 二主题:依托锦屏山打造以红叶树种和冷光源交相辉映为主题的生态地质公园;依托香鹿山打造以休闲健身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生态体育公园。

八、县域生态体系规划
(一)建立环境友好的山丘河谷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一带、两翼、四区、一网”的县域生态体系。
➤ 一带: 滨河公园景观绿化带;
➤ 两翼: 香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锦屏山;
➤ 四区: 西南花果山水源涵养林区、宜南水土保持林区、宜北特色经济林区、洛河两岸苗木花卉及速生丰产林区;
➤ 一网: 县乡主干道生态廊道绿化网络。
(二)建立县域国家步道
将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锦屏山、香鹿山森林公园、洛河国家湿地公园列入宜阳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其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
建立县域国家步道,串联县域范围内资源品质良好的自然生态区、美丽乡村体验基地及历史人文景区,构建宜阳环境友好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基地 。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北至郑卢高速、南至锦屏山,东至宜阳县界,西至S242及水乡东路,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48平方公里。
按照紧凑发展与组团发展相结合策略,以洛河、红旗路、李贺大道及主要跨河道路为发展依托,形成“一带·三板块”的带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 一带:洛河滨水景观与城市发展带,自东向西,串联整个中心城区各个片区。
➤ 三板块:西部文化休闲板块、中部生产生活板块,东部产业制造板块。
(一)西部文化休闲板块
北靠香鹿山、南依洛河,以李贺大道和滨河北路串联科教园区、北城综合商住区、龙羽工业园等,发展集综合商住、行政办公、科教文卫、体育休闲、新材料生产等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板块。
(二)中部生产生活板块
南靠锦屏山、北临洛河,以红旗路和滨河南路串联老城、宜东新区,发展集商贸金融、居住、文化娱乐、行政服务、科创研发、现代物流等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板块。
(三)东部产业制造板块
位于城东500kV高压线以东区域,对现状园区进行产业升级,重点承接洛阳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发展智能装备装造产业。

十、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围绕“四型五宜”(即产业支撑型、商业消费型、旅游休闲型、生态环保型和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合理布局各类用地。
(一)居住用地布局
结合道路、绿地系统布局等,规划中心城区形成7个居住片区。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推动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各项生活配套设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警务室、便民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合设置,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一流的服务能力。
规划形成“4个县级中心、8个居住区级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
➤ 4个县级中心:依托“一场两馆”建设,在兴宜大道与桥兴路交叉口,形成教育、文化,体育中心;依托现状宜阳县人民政府,在老城区红旗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形成行政、文化中心;依托现状各行政单位、宜阳一高、召伯文化广场等,在北城区红旗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形成行政、教育、文化中心;依托现状法制广场、宜阳县人民医院等,在宜东片区形成行政、医疗中心。
➤ 8个居住区级中心:宜新路与李贺大道交叉口(教育培训服务)、灵山大道与灵龙大桥交叉口东(兼顾旅游服务与生活服务)、骏马大道与红旗路交叉口(生活服务)、黄龙庙路与丰产路交叉口(产业集聚区生活组团服务中心)、宜滨路与经七路交叉口(生活服务)、锦龙大道与李贺大道交叉口(行政服务)、寻石路与李贺大道交叉口(产业集聚区生活组团服务中心)、锁营路与滨河二路交叉口(产业集聚区生活组团服务中心)。
(三)商业用地布局
围绕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合理布局县级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优化提升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宜东新城扩展,引导现代服务业向新城集聚;引导商务设施等重点向北城区集中。
(四)工业用地布局
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大力疏解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压缩工业、仓储等用地比重,腾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新增的工业用地集中在产业集聚区,是承接中央、省、市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园区主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同时以洛阳市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洛阳国防科技资源和自身产业优势,强化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军队的战略合作,发展以钛、镁、碳纤维军民两用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及配件、特种轴承等产业为主导的军民融合专业园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五)物流用地布局
形成城区三大物流中心。利用郑卢高速及洛宜快速通道的优越的对外交通联系,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集中布局仓储用地,打造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在城区南部利用洛宜铁路的交通优势,结合货运场站打造货运仓储物流中心;结合项目建设,在青啤大道以东,建设医药物流园区。
十一、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
(一) 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1000—2000平方米公园绿地,居民出行300米可达;2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居民出行500米可达。
至2035年,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人均公园绿地及广场用地面积10平方米。
(二)水系规划
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战略构想,使河、渠、湖水系互连互通,山、水、城、文化和谐共兴。
推进“1518”工程,形成“一河、五渠、十街、八湖”的水系空间格局。
➤ “一河”:洛河及其支流。
➤ “五渠”:先锋渠、秦岭渠、宜洛南渠、宜洛北渠、城市排洪渠。
➤ “十街”:依托水系建设的多条水街。
➤ “八湖”:龙泉湖、永济湖、凤屏湖、云梦湖、锦屏湖、学子湖、龙羽湖、寿安湖。
十二、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一)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
建设从幼儿园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科研体系。
(1) 科研院所
结合产业集聚区,在红旗东路与富兴路交叉口设置科研用地,用地面积约18.78公顷,主要用于中试研发等。
(2) 高等院校
建设教育园区,位于在中心城区西部,拥军西路与李贺大道交叉口以西。
(3) 中小学
按照每1万人预留1所24班小学、2万人预留1所36班中学的标准,合理布局中小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保留现状3所中等专业学校,即宜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宜阳县技工学校和宜阳县电大进修学校,集学历教育、各类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
高中:考虑全县学生上学要求,按照10万人左右设置1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均衡分布,共规划6所高中。
初中: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1000米,共规划21所初中(含九年制学校)。
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500米,共规划30所小学。
(4) 幼儿园
按照每5000人口区域预留一所6班规模幼儿园的标准,在城区内均衡布局,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300米。
(5) 特殊教育
保留现状宜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北城区香鹿山大道与纬一路交叉口东,用地面积0.52公顷。
(二) 医疗设施规划
规划构建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专业卫生服务机构等在内的等级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县级医院7处、居住区级医疗设施6处,县办医院床位数达到每千人5张。
(1) 县级医院
规划保留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北城区人民医院;扩建县妇幼保健院;新建县级综合医院一所,位于北城区李贺大道与锦龙大道交叉口,用地面积4.50公顷,规划医疗床位数500床;新建老年康复医院一所,位于北城区李贺大道与云梦西路交叉口,用地面积1.07公顷,规划医疗床位数200床。
(2) 居住区级医院
每3—5万人设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8—1万人设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履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三) 文化设施规划
规划期末,将建成涵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各类文化设施。
(1)县级文化设施
规划县级文化设施3处:包括现状宜阳县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建宜阳县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
(2)居住区级文化设施
结合各城市组团服务中心,规划居住区级文化设施用地10处,主要用于小型文化设施的建设。
(四) 体育设施规划
建设县级体育设施2处:包括在建1万座体育场、3600座体育馆、1800座游泳馆,新建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位于北城区经九路与纬二路交叉口。
规划居住区级体育用地8处,以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场馆的建设。
同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闲时向社会开发,打造15分钟健身圈。
(五) 养老设施规划
按照社会养老床位数不低于每千名老年人40张、养老设施人均用地不小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用地。
县级养老设施2处:一处位于中心城区南部,滨河南路与灵龙大桥交叉口处;一处位于中心城区北部,军东路与经五路交叉口处。
以社区为单位建设集托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在新建居住片区设置康乐中心、老年学校等群众性康乐设施。现有居住小区结合已有社区老年活动室补充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十三、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一) 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期末,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共设水厂6座,总供水能力达到17万吨/天。
保留现状第一水厂、第二水厂,规模均为1万吨/天 ;扩建第三水厂至10万吨/天;扩建第四、第五水厂分别至1万吨/天;新建第六水厂,规模为5万吨/天。

(二) 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共设污水处理厂5座,平均日污水处理量为10.6万吨/天。
保留现状西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万吨/天;扩建老城区污水处理厂4万吨/天;扩建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至4万吨/天;规划新建城西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万吨/天;规划新建牌窑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万吨/天。
(三) 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规划各级变电站11座。其中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9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