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清代宫廷盛宴。据说宴席上有108道名菜,起源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宴席。是集满汉族民族菜的精华。其实,在清军入关之前,满族人吃饭很简单。基本上是露天的,地上铺着一张兽皮,大家围在一起就席地而坐。想想亦是。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人还是一个部落渔猎民族,他们的生活非常原始,绝对是宴席文化根本谈不上。
相传清朝入关后,为了团结汉族,曾邀请汉族官员举办满汉全席。其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满族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就是由于此前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血腥屠*太多,如嘉定三*、扬州十*,以及剃头换衣等国策。
这使得满汉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后来,当满族统治者成为中国土地的真正主人时,他们改变了统治政策,开始与汉人相处融洽。其中之一就是在饮食文化上下功夫,没事就办大型宴会,比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百家宴、千婚宴、朝臣宴。
客观上,这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代关于满族宴席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乾隆年间的一本《梨斗锁扬州画舫》。本书有一个食谱菜单,由南方菜系的54道菜和北方菜系的54道菜组成。其中粤菜12种,江浙菜30种,满汉全席12种,鲁菜30种,是最早满汉全席的雏形。满汉全席菜肴风格多样,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珍贵精细,食材包罗万象。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特产,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喜好。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所以清初的宫廷宴席都是用浓烈的游牧食物烹制的。
方法多为烤、煮、烧,食材多为肉类和奶制品。除了猪、牛、羊肉,还有鹿肉、狍子、野猪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饮食逐渐吸收了汉、满传统特色,汉菜开始成为宫廷宴会的主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对朝廷进行了大改革,改为尧庚,韩熙开始占据朝廷宴席的餐桌。但此时,韩某的座位与坐满人的座位是分开的。直到道光年间,满族宴席才不再单独举行,而是合并为满族宴席。光绪年间,满汉全席被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所取代。
随着清朝的灭亡,特别是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被驱逐出紫禁城后,园内务部府御膳房的厨师被辞退出宫,一些人为了生计自然离开了饭馆,开始重操旧业。大量消费者对宫廷宴请充满向往和好奇。在夸父心理的影响下,极少出现在宫廷中的满汉全席进入大众视野。最受欢迎的是民初的京津满汉全席。108道菜品,花了三天时间准备。然而,这种奢靡之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烟消云散。
20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些外国游客有意体验中国皇家饮食文化,成为大众需求,满汉全席就是最合适的例子。为了满足需求,香港再次掀起满汉全席的热潮。
所有酒楼都将满汉全席作为清代宫廷饮食加以推广。就这样,在各大酒楼的竞争中,满汉全席菜的种类越来越多,用料越来越讲究,面条也越来越豪华。正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满汉全席。这道菜也是因地制宜的。各大菜系满汉全席,各具特色。虽然现在的满汉全席与真正的御宴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满汉全席在国人心中的顶级名菜地位。如今,满汉全席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