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疫情持续两三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为减少社交接触、保证食品安全,也为了打发居家时光、调剂生活,不少韩国人和日本人把疫情前通常从超市买酒和蔬菜变成自产自销模式。中国香港是美食之都,但由于疫情,堂食减少,甚至有时暂停,所以开始流行简约的两餸(sòng)饭,不仅能保证营养均衡,也更便捷和安全。
韩国人爱上在家酿米酒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很多民众减少了外出聚餐,“云喝酒”“在家喝酒”逐渐流行起来。在韩国,民众在家抗疫不仅喝酒,还流行自行酿造韩国传统米酒马格利
马格利酒是将大米、糯米或小麦等谷物蒸熟后,加酒曲兑水混合发酵而成的传统米酒。过去马格利米酒被称为“农酒”,是韩国农民干农活时用来解渴的酒。酒的颜色呈白浊色,像牛奶,也像洗米水,喝起来却口感清凉,入口清香,米中糖分的甜味、发酵产生的乳酸的酸味、再加上蛋白质的苦涩味融合在一起的那股清爽的口感是马格利米酒最大的特点。
“小酌怡情,暴饮伤身”。马格利酒酒精浓度大约在6-8度左右,比啤酒高一些,却比韩国的烧酒(20度左右)低很多。近年来市场上也推出了4-5度的马格利酒,广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马格利酒再度受到青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疫情期间民众更注重“健康生活”。与啤酒和烧酒相比,马格利酒热量低,酒精度低,不容易发胖也不容易喝醉。而且,马格利酒富含乳酸菌、蛋白质和维生素,健康又美容,还有各种新的口味,深受年轻人喜欢。
韩国人早在几个世纪前就自酿马格利酒了。以前的韩国人家里都有自酿马格利米酒的习惯。当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都是用自酿的米酒来招待。疫情期间居家酿酒既可以打发时间,又能享受酿酒的乐趣。
在疫情期间,很多韩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在家酿酒的经验,并相互交换酿造配方,还有人推出个人品牌限量出售,使这种传统米酒又变得很“时尚”。
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教人如何在家酿马格利酒的视频很多。大部分都是简单在家里自己拍摄,有的则走精品化路线。以韩国“酿酒欧巴”博主为例,在视频里他用英文讲述了在家酿酒的过程:首先是洗糯米,要轻轻地多洗几遍,洗到水变清为止,再泡水大概半天,泡完以后把米晾干,再用棉布包裹放到锅里用水蒸大概40分钟,然后等糯米凉透。
蒸米的同时可以消毒容器。把糯米放凉后,加入以一定比例调和的酒曲和水进行搅拌,酒曲放多了酒会苦涩,水放多了会有酸味,所以比例要调好。他特意强调,用手拌匀之前要像外科医生手术前一样洗手。因为每个人手的温度以及附着的菌群都不一样,加上每家的酿酒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同一配方酿出来的酒也会不一样。拌匀后就可以装到容器里面,装瓶后第二天搅拌一下,大概两天后再打开的时候就会听到可爱的发酵声。有人说那声音像美妙的音乐,让人忘记酿酒过程的辛苦。接下来大概再过7-14天就可以享用了,时间越长,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乳酸的酸味越爽口。
每到下雨天,老一辈韩国人就会念叨想吃韩式煎饼和喝马格利酒。“酿酒欧巴”特意强调喝马格利酒的时候,韩国人喜欢搭配煎饼,例如海鲜葱饼、泡菜饼和绿豆煎饼等。
与啤酒或烧酒用杯子不一样,喝马格利酒需要特别的铝碗,先晃一晃,再倒入碗中,半满即可,喝之前晃一下碗,然后再和别人碰碗。因此,马格利酒不仅仅是酒,更是承载生活的一种饮食文化。后来因为烧酒、啤酒和红酒的流行,马格利酒才走下韩国人的餐桌。现在年轻人开始在家里酿酒,并没有满足于自己酿酒喝,而是把酿酒作为一种文化传承。
马格利酒热潮让越来越多的人想学酿酒。据韩国媒体报道,首尔的某酿酒学校在2020年和2021年间,每年约700名学生报名学习如何酿酒,人数几乎是疫情前的两倍。一些学生在完成课程以后甚至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此类马格利米酒制作体验课程也很受外国游客欢迎。 (林龙优)
香港流行两餸饭
香港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经逾两年,各行各业尤其餐饮业深受影响。然而,有一类饮食店却如雨后春笋愈来愈多,商场、街市、大街小巷均不难发现它的踪影,在用餐时间更出现长长的人龙,它就是以经济实惠作卖点的两餸饭专门店。
“餸”是粤语,“两个餸”用书面语写就是“两个小菜”。在内地,也有类似两餸饭专门店的餐馆,“两餸饭”通常叫快餐、杂菜饭,客人可以选择一肉一菜、两肉一菜、三肉一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两个餸”盛行于香港工业大厦饭堂和周边,部分会以轻型货车在中学附近贩卖,作为学生的午饭之选。
2003年,香港暴发非典疫情,之后经济陷入低迷期。不少餐厅*,一些餐厅转型力攻外卖市场售卖两餸饭,而超市也加入其中,两餸饭一度在香港餐饮行业成为热门。不过,当年去吃两餸饭的多是底层人士。
过去两年,香港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两餸饭的热潮又再次出现,相关店铺在各地区一家接一家地开,甚至有港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成立“两餸饭关注组”。组员们热心地分享各自在不同社区吃到的“两餸饭”品质、味道、价格、分量等,一有新店开张就互相通报,一拥而上品尝。
据香港“两餸饭关注组”收集的资料显示,目前全港有逾300家两餸饭店,其中在最平民化的闹市油尖旺及深水埗最多。各区两餸饭的价格相差无几,最便宜的两餸饭二三十港元就可以买到,三餸饭则要三四十港元,价格近乎连锁店快餐的半价。每天一到晚上,部分受欢迎的“两餸饭”店铺就门庭若市,大排长龙。
由于竞争激烈,一些两餸饭店铺老板除了价钱,也绞尽脑汁,以“高质商务饭盒”的字眼推销。以前,两餸饭往往有“颓饭”“穷人恩物”的烙印,但现在菜式、味道大幅升级,餸菜选择多,蒸、炒、炸皆有。有些店铺甚至还推出“豪华餸菜”,如石斑鱼、羊腩、豉油虾、长脚蟹甚至龙虾作招徕,每一款只加收5至20港元不等,有些奉送例汤或饮品,让顾客手头不宽裕时“豪一豪”。
对于经营两餸饭的小老板们日多,品尝两餸饭的港人日众,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和香港经济不景气有关。在香港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施丽珊表示,疫情下,很多基层市民收入大减,只能节衣缩食。根据该组织之前做的调查,有两成底层受访者为省钱每日会少吃一餐,她认为两餸饭店愈开愈多,正好反映出香港基层打工仔的生活压力。
以前,茶餐厅是不少上班族收工后一边吃饭、一边喘息的加油站,但在过去两年,特区政府多次实施禁晚市堂食措施,食客绝迹,做外卖生意的两餸饭店开始大受欢迎。售货员黄小姐表示,她和不少年轻朋友都吃两餸饭,又便宜又饱肚,不觉得老土。家庭主妇郑太也说,以前买两餸饭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成了潮流,多了年轻人捧场,其实两餸饭的食物水准不比茶餐厅差,价格不高种类多,都很划算。
不过,香港的两餸饭专门店快速发展,也和香港独特的文化有关。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德平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生活节奏快,许多人下班很晚,有时想节省时间,就直接购买两餸饭,这让港人以经济实惠的价钱,就能够吃到多种家常菜。(凌 德)
日本增加三成种菜爱好者
由于疫情和世界局势变化,日本物价不断上涨,超市的菜太贵,许多日本人干脆自己种菜。日本搞家庭菜园的人近三成都是从疫情后才开始的。
阳台、小院子、农场租赁的土地都可以种菜。日本人在家庭菜园中最常种植的蔬菜包括番茄、黄瓜、茄子、青椒、葱、秋葵、薄荷、毛豆、土豆等。其中,番茄以高票稳居第一,笔者认为这与它动辄一个12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元)的身价有关,看来自己种菜才能实现“番茄自由”。
有网友表示,“饺子用的自己种的韭菜,鲜嫩多汁,非常满足”“种茄子的第17天,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成长”“可以吃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又能减少家庭支出”。此外,家庭菜园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提供了与邻里沟通交流的机会,“院子里的蔬菜开花结果时,附近的人路过看到会说,今年开的也很漂亮啊,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为了每年都让大家看到漂亮的菜园,我会继续努力”。其次,加深了亲情。“孙子来看我时,我们一起去菜园拔洋葱,孙子很开心”“父母每年都会给我们邮寄家庭菜园的新鲜蔬菜,大人孩子都爱吃”。
如果想成为“菜园达人”,有专门的资格考试。日本园艺协会举办的函授课程——蔬菜栽培讲座,不仅可以教你多达150种蔬菜的专业栽培技巧,你毕业后还能获得“美味安全蔬菜栽培士”证书。往期学员表示,以前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种植蔬菜,通过听讲座掌握了堆肥和土壤的专业知识,现在每年可以收获30多种蔬菜,送给亲朋好友,大家都非常开心。家庭菜园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蔬果,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放松。
除了参加专业培训,还可以观看相关节目,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日本电视台NHK就推出了一档节目,邀请艺人们一同体验家庭菜园种菜,并由专业讲师针对种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做出解答,还有蔬菜料理大师为大家讲解家庭菜园常见蔬菜的烹饪方法。 (文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