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318家用电动缝纫机使用方法,芳华家用电动缝纫机明线如何更换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14:12:29

铁道兵博物馆,老铁道兵雷才栋(右二)和战友一起在这里重温峥嵘岁月,纪念牺牲战友。

“他牺牲的很悲壮,我们在入伍之初就晓得了。”雷才栋说,1958年成昆铁路开建,缺乏设备情况下,要在地质复杂的川滇之地修铁路,十分的困难。在上世纪60年代,*发出“成昆路要快修”指示,大量铁道兵战士拿着铁锤、铁锹等简单工具,奔赴一线建设成昆铁路,“熊汉俊当时在36团一个班担任班长,距离我所在的39团不远。我们正式进入部队的前几年,他就因为浇筑桥墩时壮烈牺牲。”

铁道兵博物馆馆长王重阳说,根据收集到的熊汉俊战友的描述,1965年,熊汉俊坚持忙了三天三夜后,十分疲惫,不慎跌入正在浇筑水泥的桥墩里,被“速凝”水泥迅速包裹、吞没。周围的战友们大喊着“班长”,想尽各种办法救人,但都失败了。

他说,为了保存遗体完整,加上当时工期又十分紧张,经向上级报告并获同意后,战士们含泪将这位年轻的班长浇筑在了桥墩里。

1970年,成昆线通车以后,经过这里的列车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鸣笛,致敬牺牲在此的铁道兵英灵。

丰碑

过路司机都会为他们点支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管是战略还是发展需要,打通西南地区的交通,都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当时技术、设备匮乏,要想搞定地质复杂、灾害频发的西南山区和高原地区,异常艰难。与成昆铁路修建一样,在素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的川藏线上,也有一个与“七号桥墩”极其相似的筑路故事。

芳华318家用电动缝纫机使用方法,芳华家用电动缝纫机明线如何更换(5)

新华社发布的系列视频《国家相册》中,就讲述了这个故事。

千百年来,由川入藏,得翻山越岭,走上数个月时间,道路不通畅制约了西部地区的交流和发展。1950年初,解放军翻越高山,跨过大河,开始“一面行军,一面修路”的征途。当时的战士使用着铁锤、钢钎等简单工具,在冻土、大山之间开凿,仅用4年多时间便筑起两千多公里的“天路”。

1953年,在修筑川藏线怒江大桥旧桥时,一名年轻战士跌进了灌注水泥的桥墩。

“救人!”战友们第一时间想办法施救,但没能将他救起。要拆掉已经快浇筑好的桥墩,取出这位战士的遗体吗?倘若炸掉桥墩,很可能破坏烈士的遗体,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后,决定继续浇筑。大桥建成后,他所在的桥墩成了一座让来往战友记住的丰碑。

芳华318家用电动缝纫机使用方法,芳华家用电动缝纫机明线如何更换(6)

一位参与过修建成昆铁路的铁道兵老兵手中众多的纪念章。

川藏公路通车,常年往来这里的司机养成了一个习惯:时不时点上一根烟,然后抛向窗外,祭奠牺牲的烈士。

几十年后,在修建新桥时,设计者更是特意避开这处桥墩,将其完整的保存下来,就是为了不惊扰英灵。

这座桥墩与成昆线上的七号桥墩,已不单单只是桥墩,是无数筑路者的丰碑。

B

芳华

牺牲的战友大多才20来岁啊

1969年2月,雷才栋响应国家号召,在新津老家报名从军,加入铁道兵8师39团5营25连,随部队赴云南黑井修筑龙山5号隧道。

芳华318家用电动缝纫机使用方法,芳华家用电动缝纫机明线如何更换(7)

年轻时候的雷才栋。

“车子开到没路的地方停下,又步行2天才抵达。”他说,当时那里的老百姓都没见过公路和汽车,更别说铁路了,“很支持我们铁道兵,希望铁路早点建好,可以出去看看。”

2019年8月12日下午,雷才栋从头上摘下草帽,扇了扇,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入伍不久的一天,他们正在隧道口施工,隧道中突然传出一声闷响,烟尘随后冲了出来,他知道这次事故可能不小,便绕过风压机跑过去查看,被迎面冲出的尘土呛得睁不开眼,只听到四周“救人”的声音。烟尘淡一些时,他看到有人影走出隧道,一个打着赤膊的青年,背着一个人,大伙儿围上去,发现他背上的战友浑身是血,已经没了气……

“他叫李和信,四川南部人,21岁,战友们把他埋在隧道口旁,立了根木头碑,他和之前牺牲的战友埋一块儿,也算有个陪伴。”雷才栋说,许多战友牺牲时,正是芳华之年啊。

牺牲

2000多人长眠于成昆线

芳华318家用电动缝纫机使用方法,芳华家用电动缝纫机明线如何更换(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