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了。
晚上,九点左右,作为湖北新军的二把手,黎元洪收到新军起义的消息。
黎元洪,第一反应是指挥临近的部队前去镇压,他则在司令部中等待消息。
很快,他等到了两个坏消息:自己派过去的部队已经倒戈,起义军已经拿下楚望台,也就是军火库。
这个结果,就有点出乎黎元洪的意料了!黎元洪感觉这次起义不同寻常,自己可能镇不住场面。
在经过短暂但激烈的思想交锋后,他做出一个很实在的决定:不求有功,不求无过,但求自保。
知道历史走向的我们,可以负责地说,黎元洪的直觉和判断是对的。
于是,黎元洪将附近的几百人马调至麾下,关闭营门,禁止出入。
同时下令:“如革命党人进攻则还击,退去则不追击,大家按兵不动!”
(5)
有资料上说,黎元洪曾*害过革命士兵,是反革命,那么又是什么情况呢?
晚十一点,有一神秘人士突然翻越营墙而入,并高声大呼:“革命成功,汉人同胞速来支援,一起攻打总督府!”
事后才知道,此人叫周荣棠,是熊秉坤派出来号召其他新军起义的联络人。
周围的卫兵一拥而上,立刻把周荣棠抓住。黎元洪为迅速平息事态,当即*死了周荣棠。
*死起义军人周荣棠,这就是黎元洪反革命证据的由来。
其实*死革命士兵,只能说明黎元洪肯定是不革命,但不能说他是反革命,或者说他就是明哲保身,贪生怕死。
毕竟大局未明朗之时,黎元洪不可能容忍一个小兵一声高呼,煽动周围的人要了自己的性命。
几小时之后,革命军收拾完了张彪,就开始对付新军中,军职仅次于张彪的实力派黎元洪。
老黎一看,“好汉不吃眼前亏”,就做了一个,极其识时务的决定,既不镇压革命,也不参与造反。
黎元洪跑路了,逃到手下家中避难。
(6)
躲了一夜的黎元洪,被赶鸭子上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第二天一早,就在老黎惊魂未定的时候,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革命士兵找上门来了。
不过,黎元洪并没有慌张地躲到传说中的床底下,而是躲入房中。
至于为什么说,他没有躲在床下,答案很简单,是因为黎元洪是个大胖子。
对他而言,将自己肥大的身躯塞入清末那种逼仄的老式床底,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快士兵们,就把黎元洪带到了革命军的总部大楼。
为什么士兵不是来*黎元洪,而是来请黎元洪出任新政府领袖。
一、黎元洪懂兵,而且还是名将,以他的名气可以慑服朝廷,号召天下,壮大革命军的声威。
二、黎元洪是湖北本地人,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可以号召部属附和革命,减少阻力。
三、黎元洪跟湖北立宪派的关系不错,通过他可以把立宪派牢牢地绑在革命的战船上。
(7)
黎元洪被裹挟到了革命军总部大楼后,等在那里的蔡济民、熊秉坤、吴兆麟等人纷纷开始劝他。
告诉他:“瑞澄和张彪已被赶跑,武昌也被全面占领,善后大局非由您主持不可!”
黎元洪心里盘算了一下,武昌起义虽然成功,但革命党的实力不一定能扛住清军接下来的反扑。
若跟着革命党造反,收了革命党的好处,万一失败了,脑袋就没了,风险系数太高。
于是,顾虑重重的黎元洪嘴里开始嚷着那句属于他的历史名言:“汝辈事太闹大了,莫害我!莫害我!”
唯一的“带头大哥”候选人黎元洪不肯合作,革命党们自然不会由着他,当即把黎元洪软禁起来。
然后,革命党人来了一招绝的,把“生米煮成熟饭”。
当天,以“都督黎元洪”之名签署的《安民布告》就贴满了武昌的大街小巷,“黎都督”立时家喻户晓。
黎元洪瞬间从朝廷的高级干部变成朝廷的反贼。一旦被拉上“贼”船,再想下来可就难了。
就这样,“黎都督”正式“被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