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来自全国各地的五色土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着海内的一统。
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五”代表着全部和整体。
祭坛中央这个上锐下方的石柱被称为社主石,也叫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
四周矮围墙也同样按照方向覆盖四色琉璃,围墙四面又各辟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
祭坛的北面是拜殿,最早的社稷坛是没有拜殿的,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去社稷坛祭祀,不想天降大雨,在雨中祭拜的朱元璋狠是狼狈,事后他训斥中书省的官员,要在社稷坛上盖一座房子,大臣们面面相觑,社稷坛两千年来都是露天祭祀的,哪有在上面盖房子的,大家正不知如何说服皇帝,这时翰林学士陶安站了出来,他引用《礼记》说道:“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
就是说江山社稷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守住。
朱元璋听此也只好放弃了在社稷坛上盖房子的想法。
后来大臣们建议在祭坛的北面建一座拜殿,遇到天气不好时皇帝就在拜殿里远远地祭拜。
皇陵里的拜殿都是建在陵寝的南边,祭祀时都是面朝北面。那么社稷坛的拜殿为什么建在北面呢?
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祭祀属阳的要面朝北祭拜,祭祀属阴的要面朝南祭拜,社神和稷神象征土地和粮食是属阴的,所以这个拜殿就建在祭坛的北面。
在祭祀日皇帝会在日出前一个小时赶往社稷坛,祭祀的过程要经历迎神,上祭品,奏乐,献舞,跪拜,献爵,送神等十多道程序,相当繁琐。
1911年秋天,举行了最后一次祭社稷的仪式后,这里也再没有了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
1925年,孙中山去世,遗体停放在拜殿举行公祭,后来就把拜殿改名为中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