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刘牢之传》中记载:“太元初……玄(谢玄)多募劲勇……玄以牢之(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谢安
但是光有精锐部队还不够,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不可少。东晋的主要决策者为总揽朝政的士族领袖谢安,他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也要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其实双方的交锋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378年,秦以17万兵力进攻襄阳,东晋将领朱序死守了一年后城破被俘,朱序假意归降,等待机会,成为“潜伏”的“内鬼”。
手握重兵的东晋将领桓冲(任中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军事)在荆州方向率水陆军10万,扼守长江南岸,并在江北机动作战牵制秦军,阻止其顺流而下,保卫了首都建康上游的安全。
▲荆州、襄阳,距离主战场约有200公里
在淝水之战前,桓冲就主动出击,进攻西线的襄阳、涪城(四川绵阳)等地,苻坚不得派出慕容垂、姚苌的精锐之师进行救援。同时,东线的刘牢之又率北府兵攻打寿阳,苻坚不得不派兵救援——早在主战开打之前,东晋已经开始调动秦军了。
前秦精锐的鲜卑大军在战前疲于奔命,慕容垂名为南征先锋,但实际上被用在荆州方向以防桓冲,没能参与最后的决战。也就是说,重点战场上的秦军,并非一流主力,而东晋派出的则是最强的北府军,此削彼长,有效弥补了兵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