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图源:图虫创意
山海关在这座长城的东面,是蜿蜒数千里的长城与大海间唯一的交汇点,因其北倚崇山,南临大海,故名山海关。
从地图上看,明代的人要想从华北平原进入东北地区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穿越河北省喜峰口,沿滦河支流一路向北,翻越燕山山脉,过大凌河,进入东北。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
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从今天的北京出发,经过顺义、密云,北渡海河支流潮白河,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向东去往平泉,再北上抵达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最后到达松嫩平原。这条道路叫做“古北道”。
还有一条,即从北京出发,一路向东,从山海关出去,这条路叫做“傍海道”。
这三条路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闯关东”必经之路。
这三条路中,比较好走的无疑就是北京直达山海关的这条“傍海道”。因此,自建设之日起,山海关便相当于华北进出东北的大门,素有“边境咽喉”之美誉。
从目前保存较完善的山海关遗址上看,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可谓攻守兼备。
在山海关往渤海之滨延伸的方向,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在此处修筑了一座“入海石城”,因神似龙首探入大海,得名“老龙头”。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海关防卫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明末,李自成与吴三桂、满清骑兵曾经激战于山海关城下,留下了著名的甲申年“一片石战役”。
山海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及至19世纪末,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
现如今,山海关依旧在渤海之滨,坐观潮起潮落。
(4)“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在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上,娘子关应该算是途经关口中最特殊的一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晋文公曾率重兵驻守于此,并建有长城。后因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故而改名“娘子关”,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天下第九关”。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关城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关城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可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
明代,蒙古骑兵曾数次兵临城下,企图破门而入,直抵京师,均遭顽强抵抗。直至近代,娘子关又成为八路军组织“百团大战”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
与其他分列长城各段的关口不同,娘子关不但地势险要,而且山明水秀、风景绮丽。
在娘子关东门外的山谷,是冶河的发源地,泉眼累累,喷涌而出的泉水形成悬泉。多股泉水汇流,沿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形成著名的“娘子关瀑布”。瀑布悬空如白练挂在石壁前,形成高达十几丈高的飞流,激起层层浪花,响声震耳。
正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言,“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妒女祠。”
(5)“太行八陉”——居庸关
太行八陉是自古以来穿越太行山东西两端的八条交通要道,而在太行八陉最北的军都陉,居庸关雄踞其间。
这是长城中一座出名的军事古关,又有山峦重叠、溪水长流,为巍巍长城上景色怡人的一大雄关,名列“燕京八景”之首。
居庸关。图源:图虫创意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区,与倒马关、紫荆关并称长城”内三关“,为北京西北大门。居庸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燕国就曾扼控此口。
明亡,就是亡在了居庸关。1644年,李自成进入山西境内,连陷太原、大同,从军都陉过居庸关进抵北京。京城屏障尽失,几日之间就被攻克,崇祯皇帝上吊自*,明朝灭亡。
现存的居庸关从金开始,历经元、明、清共七百余年,全长4142米,地势险要,如鲲鹏展翅,被乾隆皇帝称为”万里金汤固九边“,关城城楼南北侧悬挂两块白底黑色“天下第一雄关”巨匾。
居庸关的关城西高东低,有两山夹一水的自然风光。站在关上,登高眺远,脑海中浮现的,也许是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
(6)“明长城终点站”——嘉峪关
明长城的终点,同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在黑山与嘉峪山之间,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