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叔》
后来加上发生一些其他不太好的事情,我状态更差了,跌到谷底反而觉得坦然了。罢了,就这样吧。
我不再着急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放过了自己」,也不死盯着工作,开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看了很多书,偶尔写点想写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喜欢的内容方向,也有了新的工作机会。
回想这段迷茫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给自己一段停滞不前的时间,允许迷茫、不确定、不安焦虑这些状态的存在,可能就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事实上,你不允许也没用,除了把自己逼到抑郁 ????)。
与其说是「做了些什么」找到那个答案,不如说是在放过自己、往前走的过程中答案慢慢出现的。
「往里走,安顿自己」
2018 年我遭遇职业迷茫时,整日在家看书、发呆,每天吃一颗生菜,脑子里回荡的是阿澜·卢的那句话:「要是我能有一种非常靠谱的感觉,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那该多好」。
疫情让很多工作消失了。最近常听陌生人在路边互相安慰:「撑下去,别的不要想」。
没有比这更朴素的安慰了。最小限度地活着,你需要多少生活资料呢?没病的时候,可以很少很少。
心理学家 Erikson 曾提出「自我同一性」,认为人们会在发展中努力回答「我是谁、我以后想干什么、我在社会中的坐标」等等问题,来完成自我认同。
现代人花越来越长的时间来完成「自我认同」的过程。很可能到了中年,仍然没有完成心智的成熟发展。
面临迷茫和不确定性,人们求助于星座、占卜、宗教,并越来越多地转向精神世界。这是强大的动物本能,带领我们让自己感到好一点。
在战争年代,许倬云说自己作为「残疾」活下来的方法是:不去争、不去抢,但要「往里走,安顿自己」。
▷ 《十三邀》
意为在最糟糕的处境里,「不要放弃积聚自己」。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理想和真实自我,学习自我照顾,练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心理学提供向内探索的工具。当你有勇气承受关于自己的真相,就可以把过往的故事重讲一遍。面对未来,迷茫的感觉可能也会少一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