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来他们的喝茶方式会叫英国人鄙视,因为英国式的红茶里面略略加点鲜奶油以及糖,是对茶的提味,而俄国人一方面会把茶泡得特别浓,一方面又大把大把地往茶里加料,一样把一杯茶搞得茶味全无。听说俄罗斯的星巴克,生意是特别好的,因为俄罗斯人对咖啡的逻辑和对茶是一样的,都喜欢星巴克那种大量加奶加糖的咖啡。
而俄国人吃茶的时候跟英国人一样,都要配茶点的,并且只喝茶,不吃茶点,会被视为对布下茶局的主人的不敬。当然,比起英国那些细致而精美的茶点来,俄罗斯的茶点也够让人觉得笑话的。除了那些招牌的油酥皮之外,就是包子。
张爱玲写她小时候参加俄国人的茶会:“一溜低矮的小方桌拼在一起,各自罩上不同的白桌布,盘碟也都是杂凑的,有些茶杯的碟子,上面摆的全是各种小包子,仿佛有蒸有煎有汆有烤,五花八门也不好意思细看。也许我紧张过度之后感到委屈,犯起别扭劲来,走过每一碟都笑笑说:‘不吃了,谢谢。’她*着睁大了蓝眼睛表示骇异与失望,一个金发的环肥徐娘,几乎完全不会说英语,像默片女演员一样用夸张的表情来补助。”
想起来那还真是尴尬的事情。
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仍然有被大人穿戴整齐带去北京老莫吃饭的记忆,但吃了些什么真的全部忘光光。不是普通的西餐,他们仍然会这样强调,那是真正的俄式大餐。
后来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晓得原来老莫更加风光的岁月,那时候是阳光灿烂,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还算是温暖和煦,而前苏联共产主义理想彻底瓦解的那一刻,关于俄罗斯的所有想象都成为了凄风苦雨,包括俄式大餐。
▲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老莫餐厅场景
1958年的时候为庆祝苏联建国40周年的宴会上,老莫的厨师用道地的俄式黄油及糖花制作了一座克里姆林宫和一座天安门作为万众瞩目的献礼,而到了1988年俄罗斯经济衰败之际,已经有人公然走进老莫要求来一道拍黄瓜。
五六十年代的老莫起用的都是清一色的苏联女服务生,当时的洗手间还备有口红和香水供客人使用,但九十年代来中国寻找机会的俄罗斯女郎都宁可到酒吧跳辣舞,老莫的服务员可能连俄文的字母都不认识,甚至有位老客人某日走入店堂,发现往日最辉煌的四根俄罗斯柱竟然被中国式红绸包起来了,遂当场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