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小朋友能准确记录数据,并从中发现上面这些简单规律,就已经达到了游戏的目的。但我还是想让非非从钟摆实验中,直观体会到「实验、记录、发现、预测和验证」的完整科学过程。
于是,我告诉非非,科学家很早就从大量钟摆实验的数据中,总结出了钟摆的数学公式。虽然非非目前还看不懂包含平方根计算符的公式,但我可以用计算器帮他计算,并对一个全新的摆做出准确预测——摆的公式以及完整讨论请参考维基百科。
我给非非看了预测 16 厘米(忘记当时为什么要选择 16 厘米的摆长了,大概是要选一个看上去不大好预测的数字吧)长的摆在 30 秒内的摆动次数的全部计算过程。我的计算结果是约等于 37 次。然后我和非非仔细调整了摆的长度,用手机计时,开始实验……当非非发现最终的计数结果真的是 37 次时,他确实是有一点点小惊讶的。这大概是第一次亲眼见证科学的神奇力量时,小朋友都会有的感觉吧。
一边玩一边寻找语感和音韵美与理工类思维讲究逻辑完整性不同,语言文字相关的技能更强调形象思维、情感共鸣、个人体验和审美认知。小朋友要提高语言能力,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游戏,而是尽可能多的阅读、背诵、表达和写作。其实,尽可能丰富生活体验都会比玩游戏重要得多。但仅从增加乐趣的角度出发,好的游戏还是可以更多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对语言、音韵的认知。
非非的阅读本来就特别受兴趣驱动,比如从小背古诗,他就特别喜欢背诵战争相关的诗句,什么「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类,后来又逐渐延伸到历史故事相关的题材,比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之类,但明显不喜欢田园、山水、爱情、家国、说理等其他类型。
扩展到对古今文类的偏好,非非就只爱读古文或貌似古奥难懂的东西,较少对现代的优美文字产生兴趣。比如,非非看《兰亭集序》的帖子,会央大人完整读给他听并讲解文意,发现家里有竖排的佛经、碑铭之类,也能假模假样用小楷笔抄写大半天。这种倾向性的爱好肯定和小朋友的年龄阶段,以及小朋友追求特立独行的性格有关,未来也多半会三两年一变,不具有可延续性。但这个阶段,正好可以利用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多跟他玩些与古诗文相关的游戏,
随着非非在一年级学到了逐渐完整的拼音知识,我开始跟非非玩「对对联」的游戏。当然,我会告诉非非,「对对联」是个专深的学问。今天大街上见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对联都不合对仗的规矩,不能叫对联,岳云鹏在相声里说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更是声律外行的杜撰。现在跟非非玩的游戏,远达不到「对对联」的程度,我其实只是借了「对对联」的名义,玩汉字的平仄与音韵游戏。
比如,我和非非玩单字的平仄相对、意义相类。我说「猫」,非非就说「狗」,两个字都是动物,又能平声对仄声,算是对仗成功。平仄的要求也以今韵为主,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小朋友仅凭学校里学到的拼音知识,就能很快掌握,玩起来既容易又有趣。好玩的词类包括动物、水果、天气、动作、身体部位等。小朋友熟练后,可以扩展到两个字、三个字的情况。
再进一步,我们玩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押韵游戏,只求字数相同且末字押韵,不求工整优美。当然,需要跟小朋友事先解释什么是押韵。小朋友学过拼音,「韵母相同就是押韵」的简单规则已然够用,适当补充一些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哪些韵母可以通押的情况当然更好。
押韵游戏玩起来几乎笑声不断。比如,我说「春色满园」,非非会说「吃了大蒜」;我说「一夜北风紧」,非非会说「前方有树林」;我说「不惭世上英」,非非会说「青菜成了精」(因为他爱读的一本书叫《一园青菜成了精》);我说「白云一片去悠悠」,非非会说「摔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难度,比如要求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或者要求成语对成语,俗语对俗语,诗词对诗词。
等非非再大些,类似的文辞、音韵类的游戏,自然可以愈来愈接近真正的对联或诗文规则。比如,让他尝试用今韵写简单的格律诗,或者,和他一起玩诗谜、联句的游戏。不过,规则、法度之类到底是末节,重要的还是在玩游戏中,让小朋友和文字、音韵成为朋友,提高对字义、字音的敏感度。
非非在古今文类、甚至中西文类上的喜好,将来一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改变。将来,要学习白话文、英文之类活的语言,肯定还是得从多读、多背优美文字,以及多说、多写入手,然后再用有趣的游戏形式来配合、呼应。
其实,我一直想设计一些与文字风格、文学审美相关的小游戏,可以是手游,也可以是桌游,还可以和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写作算法相结合。比方说,在当代文辞生动的歌曲中,将三首歌的歌词打散,让小朋友像拼图一样将词句重新拼合,并计算拼合结果与原歌词的重合度;让小朋友为《哈利·波特》系列的某个段落续写英文小故事,并让电脑来评价这段新文字是否与原作风格相似;让小朋友与计算机写作程序一起互相启发,共同完成一个人物角色与一个故事情节的创作……
在创造性的游戏里满足表现欲坦白地说,非非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与同龄小朋友的平均水平比较并没有明显差异。但非非特别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新,也特别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自己的知识积累,哪怕他的展示幼稚可笑。这两点从他上幼儿园起就一直存在,明显有别于其他小朋友。我觉得这是好事,也许需要引导,但更多的情况下,我还是尽量在游戏中满足他的创造欲和表现欲。
那天吃完饭,我和妈妈一起陪非非玩「我来表演你来猜」的游戏。我出题,非非表演,妈妈猜。一开始,我们玩简单的,比如猜手机里的表情包,或者猜体育运动,像游泳、滑雪之类。但玩了几次觉得不过瘾,我们就想起来一个又难又好玩的——猜故宫里的地名:
- 我在手机上输入一个故宫里的地名,拿给小朋友看。
- 小朋友表演,让妈妈来猜。
- 可以用身体姿态来表演,也可以借用身边的道具来表演。
- 表演过程中,不能说话,也不能在空中或任何地方写字。
我们发现,这个特好玩,也特容易激发小朋友的创造激情。非非总会从想不到的角度来表演故宫里的某个地方。比方说,我出题「御花园」,小朋友居然在沙发上表演了一只睡觉的猫,因为纪录片《上新了·故宫》里专门讲过御花园的御猫,当然这次妈妈没有猜到了;我出题「角楼」,小朋友就用积木搭个示意结构,特别像,妈妈也猜到了;我出题「军机处」,小朋友就用手在眼前比划了一副眼镜,因为军机处的展览陈列里,确实展出了一副当时用的眼镜,妈妈居然也猜到了……
这种形式,还可以变化出更多好玩的题目。我们和非非玩过猜英文字母(必须用身体表演英文字母的形状),猜小朋友去过的一个城市(比如纽约、旧金山、上海),猜一句包含了具体意象的古诗词(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或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
小朋友在这类游戏里展示出来的表现欲,以及让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都弥足珍贵。如果能用手机录像录下来,做个精彩片段的剪辑,过几年再给小朋友看时,一定特别有意思。
另有一次,非非在玩书里的迷宫游戏时,因为难度不高,明显提不起兴趣。我就拿出纸笔,教他怎么设计一个好玩的迷宫。当然,我自己的思路还是受到传统迷宫形态的影响,出自我手的迷宫图案大概长这个样子:
可没想到,非非看了我的设计后,就特别不以为然。非非坚决反对用这种方方正正的方法来画迷宫,他觉得,好的迷宫必须是有个性、有故事的。我有些诧异,不知道他在琢磨什么鬼点子。结果,他特别投入地画了好多张纸,每张纸上都有一个十分特殊的迷宫设计稿。
他的迷宫有的曲曲弯弯,有的像室内地图,还到处设置了水池、火坑、暗门等机关。走他的迷宫里时,如果不注意走到机关处,他就会胜利般地大叫「掉水池里啦」或者「被火烧啦」,他还会得意地提醒你「要把这扇暗门打开才能走过去」。下图只是非非设计的诸多「另类」迷宫中的一个。
其实,你很难说非非设计的到底是迷宫,还是他心里想讲的一个童话故事。我这个设计迷宫的游戏,彻底被小朋友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节奏上。我喜欢这种被带偏的感觉。小朋友在这种时候所展示出的自信心、自我满足感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猜,从这种可以自由发挥的游戏中建立的满足感,未来也许会支撑着小朋友在不同类型的娱乐、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尝试全新的视角,不断体验全新的思维方式罢。
游戏的本质是思考方式训练
小朋友会花最多的时间来玩游戏,而好的游戏,其实都是最好的思考方式的训练过程。
要让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稀缺性技能,上面谈到的几类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仅仅由家长来陪孩子玩,当然也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其实,哪个孩子不都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从家长那里,从同学那里,从老师那里,从朋友那里,孩子可以获得各不相同的体验,经历不同的喜怒哀乐,锻炼不同的技能点。家长陪孩子玩游戏这件事肯定重要,但也肯定没有重要到必须像上课那样定时定量的地步。
所以,我的建议也很务实:
- 家长都忙,但尽量挤出些时间,陪孩子玩一些有趣的,可以锻炼思考方法的游戏,肯定对孩子有帮助。
- 家长都忙,也不是所有家长都擅长设计游戏。但家长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思路分辨一下,孩子玩的哪些游戏有助于训练思考方法,哪些游戏只是纯粹的体能消耗或感官刺激。
- 孩子会长大,会有更强的自我意识,甚至会叛逆。别期望我们能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趁孩子还小,能多陪孩子玩一会儿,能多让孩子体验些最值得体验的东西,就已经很幸福了。
- 孩子会长大,会面对我们这代人很难理解的新世界。我们教给孩子的具体知识、技能可能到时候全无用处,但人类数千年文明历程中积累的重要思维方式总会有价值——如果孩子长大后还会记挂起家长的好处,那我希望他们记挂的是这一件。
人工智能时代并不虚幻,人类在机器面前也并非一无是处。也许,我们内心如何定义「人类」,我们的孩子就会如何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