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鳟在美国的分布范围
在美国,鳟鱼的养殖是一个热门“生意”——早在1997年,美国就有18个州开展了大规模的鳟鱼养殖,总产值多达7700多万美元,势头直逼大口鲶(catfish)和加州鲈(又名大口黑鲈)。到了商品鱼阶段,大部分新鲜鳟鱼都会面向当地的餐馆和酒店出售,超市则偏向于采购冰冻的鳟鱼肉。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鳟鱼是专门供美国居民垂钓消遣用的,由此创造的旅游收入也相当可观。
鳟鱼的网箱养殖
然而,褐鳟在种群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态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褐鳟通常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但同时也会摄食其他的鱼类、青蛙以及水生昆虫。更让人惊讶的是,某些大型的褐鳟有时还会跃出水面捕食鸟类,在饥饿的时候甚至还会同类相残。美国的生态学家指出,褐鳟的引入改变了美国本土河流的食物链和营养关系,由此引发的竞争压力正在导致美国本土溪鳟的数量逐渐减少。
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褐鳟的引入也导致本土鱼的数量快速减少,某些物种甚至已经局部灭绝。尤其是在新西兰,褐鳟几乎成为了自然河流中的顶级猎食者,不仅导致水生生物的丰富度降低,甚至还改变了某些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策略(在引入褐鳟后,当地的蜉蝣逐渐形成了夜间觅食的习性,这正是为了躲避褐鳟的捕食)。
而在我国西藏、青海等地,褐鳟的野生种群也已经初具规模,虽说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相关的负面报道,但随着种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褐鳟也很有可能会对我国的高原鱼类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
从生态习性来看,青海和西藏的褐鳟种群也值得警惕。
首先,褐鳟的生长速度很快,性成熟时间也比较早。在西藏的亚东河,褐鳟在2年内就能长到20公分,此时的褐鳟已经具备了繁殖能力(事实上,褐鳟在50克左右就已经具备了生殖能力)。而在同一片水域中,裂腹鱼和高原鳅等本土冷水鱼的发育速度就慢得多了。因此,在与褐鳟的竞争中,本土的高原鱼类往往处于劣势,甚至会沦为前者的猎物。
褐鳟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从养殖场逃逸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褐鳟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出色。在1.3万年前,英国爱尔兰地区的褐鳟由于地理变化而被分隔在了不同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这些褐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比如“胃鳟”、“黑鳍鳟”等等。到目前为止,记录在案的褐鳟生态型已经有50多种,这种适应能力足以让人惊叹。
如今,褐鳟已经成为亚东河最常见的鱼类之一,而当地的土著鱼却在悄无声息中“黯然退场”,这一局面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引入的鳟鱼并不仅仅只有褐鳟一种,另一个常见的物种就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在中国,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褐鳟,但基本上都听说过虹鳟——这种鱼因为“冒牌三文鱼”事件而上了很多次“热门”,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