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的停车位中,平添了不少的共享汽车。扫码、下载APP、上传证件、交付押金、上车出发、定点还车,一套流程行云流水、用车过程潇洒轻松。
共享汽车的应用场景,好像就这么被发掘了出来。这一年,国内汽车租赁相关企业突破20万家。
分时租赁,俗称汽车共享。2017年,交通运输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鼓励分时租赁发展,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资本逐利,来得快去得也快。2018年以后,共享汽车市场迎来*潮,曾经有多风光,退场时就有多荒唐。
一部分有雄厚靠山的大平台,尚且能苟延残喘,转型为长租、日租等业务;大多数实力不济的小公司,早早就“喜迎”关门大吉。
“上海地区基本上都没车了,之前我也下载了很多共享汽车的APP,现在全都删掉了。”对于而今的衰败境况,同事小耿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遗憾。才毕业两年有余,曾经没车的日子,是共享汽车陪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时至今日,还在持续运营且规模较大的分时租赁公司,大概也只有以柳州为基地的WARMCAR和主营燃油车业务的联动云。
后者的真实目的,或许也只是为消化观致品牌积压车辆罢了。不过也是,那些以电动车为主的公司,又何尝不是出于此目的呢?
更高的销量、更多的积分。在被抛弃到荒野停车场之前,那些共享汽车也不会想到能沦落至此。车身上披满的厚重积尘,就是它们无声的呐喊。
而使用层面普遍存在的押金难退、寻车麻烦、还车麻烦、用车纠纷、乱停乱放、运营困难等等问题,也让大多数消费者和运营者的热情迅速退却。
站在国家层面来看,这种弊端早就暴露无遗。
2019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而在2020年底发布的正式文件中,共享化被删除,仅保留了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这样说道:“此次删除共享化的意义很大。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汽车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现实的。删除共享化很正确。”
再说共享出行。相比较共享汽车,共享出行现阶段取得的成就更为瞩目。
以滴滴为例,自成立以来四处攻城略地,被调查之前,一度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