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真实历史,曾侯乙真实长相复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20:47:13

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其中,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篆体铭文,钟、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甬钟刻有记事铭文,均为“曾侯乙乍时”5字,标明编钟为曾侯乙所拥有和享用。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标音铭文不仅标示了该钟的悬挂位置,亦标明了敲击的部位及其发音的名称。

整套编钟有律名28个,阶名66个,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通过这些铭文,可知各诸侯国所用律名并不相同,更可清楚地辨析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律名的对应关系。钟铭所载内容,绝大多数闻所未闻,简直就是一部不朽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典籍。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

曾侯乙真实历史,曾侯乙真实长相复原(17)

通过对墓中出土文物进行综合分析,专家认为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8件,并复原出了演奏时的场景。其中6件为“7”字形木槌,演奏时由3名乐工各执1对,分别掌奏中层的3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

另外2件击奏工具为彩绘撞钟大棒,长215厘米,粗6.6厘米,演奏时由2名乐工分别执掌,主奏下层大钟,配以和声。演奏时,乐工们必须面对国君,且奏且歌且舞,表现出了高超的演奏技艺。

曾侯乙真实历史,曾侯乙真实长相复原(18)

四龙曾徽

“四龙曾徽”是1978年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中的珍贵文物之一。能够创造出世界音乐史奇迹的“编钟”之国,其国徽同样富裕美感和艺术享受。某曾姓教授曾说:“此徽的设计独据一格。与一般古文不同。它集聚了文字与美术雕刻的美于一体。

这四条龙,以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分为两组。各组中的龙,眨看形态相似。相互倒影。但细看,各龙的姿式却各有所异。更难得的是无论将其正置或倒置,都能看出“曾”字”。

曾侯乙真实历史,曾侯乙真实长相复原(19)

墓中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箫、篪、琴(十弦琴、五弦琴)都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排箫这种乐器,曾侯乙墓的2件排箫均是由13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长短有序的箫管使得其形状象鸟展开的单翼。

专家对这2件古排箫进行了测试,其中1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源自民间,后世逐渐失传。篪在周代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时作为大型宫廷乐器之一,每当有神祀与宴飨活动时,宫廷乐工们将编钟、编磬、建鼓、排箫、笙、瑟等乐器一齐奏响。

曾侯乙真实历史,曾侯乙真实长相复原(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