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冬菜,因加有蒜泥,故又称“荤冬菜”。畅销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南部,京杭运河两侧一带,被誉为我国四大咸菜之一。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河北省沧州“艺丰园”酱园,用白菜加盐,拌以糖蒜,做成“什锦小菜”出售,首创“素冬菜”。后来,天津大直沽“广茂居”酱园又改制“五香冬菜”,专销台湾和香港地区。此后大直沽的东泉居、东露居酱园和大直沽酒店等也生产冬菜。1920年,大直沽义聚永酒店在静海县纪庄子就地采购白菜,设场切菜,把天津制作冬菜的技术传到静海县。纪庄子“广昌德”酱园于1923年也开办了冬菜作坊,名“山泉涌”,所制冬菜还制定了“人马牌”商标,标签注明“山泉涌常万三制造”字样。至今天津冬菜为河北沧州和天津两地特色土特产品。天津冬菜用天津南运河畔盛产的“青麻叶大核桃纹”大白菜为原料,以本地红皮大蒜和高温加工的精制海盐为辅料,经发酵制作而成。每年秋天10月至12月上旬,当天津大白菜收成时,拣选棵大肥嫩的大白菜去其外青黄瓣,采取嫩白菜芯,切成细丝精工腌制,并加蒜白、香料等调配,经腌晒六个月后,其味浓香,甘咸适度,是为中国调味食品佳品之一。
川冬菜,主产于四川的南充、资中。其制法是:将芥菜类的箭杆、青菜的菜苔(高17~20厘米时)采回切成数片,晾软。每100公斤干到20公斤,割下嫩尖,每100公斤先用盐11公斤腌。次日起每天揉一次,共揉5~6次,待发油光后,放围屯内,并加香料翻几次。半月左右装入坛压紧,用老叶和泥土封口,倒置让其曝晒6~7个月或一年,待泥头上润湿了,菜就成熟了。每年农历八月清理转一次坛。经二三年充分成熟后出售。每100公斤冬菜用的香料为半碎花椒200~300克,八角250克,小茴100克,陈皮100克,松香50克。川冬菜中南充冬菜誉满全国、四川四大名菜之一。南充冬菜生产加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25年。《南充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顺庆就有冬菜出售。”“道光年间(1821至1850),县人张德兴在县城经营德兴老号酱园铺,制作冬菜,颇有名气。”1981年南充冬菜在四川省“四菜”评比会上,以光泽油润、清香脆嫩、风味浓郁取胜,评为全省第一名。南充冬菜与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内江大头菜并称为四川“四大名腌菜”。
大足冬菜,已有近千年的生产制作历史,是西南地区民众喜爱的美食。其做法和川冬菜相似,但是大多都是三年酿制开坛,在进行深加工,制作而成。冬菜是川渝特产,被列为“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大足人从古到今,有好种冬菜习俗,追溯历史始创于1180年。每颗冬菜“白露播种”,“立春收获”,历经播种、收获、晾晒、腌制、装坛、开坛六道工序。冬菜装坛蕴藏,密封发酵,吸山水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三年酿制方可开坛。此法制作的冬菜油润嫩脆、香味浓郁,享有“菜味精”的美誉。冬菜既是烹制川菜的重要辅料,也是重要的调味品。
说完冬菜咱说腌菜,腌菜是在气候寒冷的北部地区常吃的冬季储藏食品。每当到了腌菜季节,就会使我想起当年家里那些大大小小的腌菜缸。当年住平房小院的时候,我家人口多,每年都要腌一些咸菜,以度过大白菜看家的冬天。那时我家里有大大小小的好几个腌菜缸,大蒜下来的时候,腌糖蒜,秋冬季芥菜疙瘩、雪里蕻、白萝卜、鬼子姜、甘露、秋豆角等下来之后都要腌一些。腌好之后,除自家吃还可以送亲戚朋友品尝。开春后把腌好的芥菜疙瘩晾晒,就是老咸菜,腌菜的咸菜汤也不扔,加点大料桂皮熬了就是老咸汤,用新花椒炝锅,放老咸汤做氽的老咸汤拌面,那味别具一格。后来母亲老了,孩子们都上楼了,也就吃不到这口了,不过去年退休后,有了空闲时间,也弄了两个小坛子,今年腌了雪里蕻和鬼子姜,实际也吃不了多少,主要是腌的过瘾玩,而且老伴也管着,不让吃太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