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何等人也?
且不说他这么多年见过多少大臣,单凭他七十一岁的高龄,就足以赋予他充足的人生经验。这篇奏章,乾隆几眼就看完了,他怎会不知道尹嘉铨耍的那点小聪明?不过,也该着这尹嘉铨一点儿自知之明都没有。
试想,乾隆爷来到河北巡游,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召见了成百上千的河北籍退休大臣,为何偏偏没有找这尹嘉铨?
任何主动邀功请赏的大臣,都不会得到统治者的喜欢。诚然,谥号只是个荣誉勋章,没什么实际意义,毕竟,已死去多年的尹嘉铨老爹能否呈情都得两说。偏偏乾隆最讨厌这种未立寸功还总想着占便宜的家伙,所以,哪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谥号他也坚决不给。
奏章看完,乾隆肚子里的火气已经积攒了八分。只不过,面前的小伙子彬彬有礼,自己不好当场发作。
乾隆一声不吭,用朱笔在奏章上写道:封谥是国家大事,不能凭你一句话做决定,“岂可妄求?”。原本,朕可以凭借这份奏章,判你个大逆不道之罪,但念在你给大清王朝打了这么多年的工,且对父亲一片孝心,所以就不对你做出处理了。念你读完了朕的批复以后,“安分家居”,哪凉快哪待着,否则,朕就治你的罪。
历史无法重来,否则有了先知先觉的尹嘉铨,纵有包天狗胆也不敢将第二封奏章送上去。偏偏这尹嘉铨是个贪心的家伙,替老爹向皇帝老子讨要封号过后,还想得到更多。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尹嘉铨的行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死”,也为大清史上留下一桩残酷的公案。
乾隆对第一封奏章做出了批复后,见尹嘉铨的儿子还送来了另一封奏章,便压抑住怒火读了起来。
谁知道,这篇奏章让他越读越气,乃至直接爆发。
开头还是与第一封奏章如出一辙的屁话,只不过是将乾隆的英明神武换了个说法表示出来罢了。乾隆耐着性子继续读了下去,只见奏章中写道:
万岁爷您还记不记得?我爹活着的时候,曾为陛下引荐了一位当世人杰汤斌,还向陛下提议将此人的牌位配享孔庙,让此人成为和孔圣人一样的道德楷模,供万众敬仰。不过,当时万岁爷您的心情不好,所以,没同意这档子事。我爹自退休以来,便一直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临死时还把他的遗憾留给我。这都已经过了四十年了,我始终不敢忘记父亲的这一愿望。
这次正赶上陛下巡游五台山,能不能求陛下看在家父为朝廷操劳多年的情面上,满足他老人家的遗愿,把汤斌老先生的牌位供到孔庙里?当然,臣个人认为,能引荐汤斌这样人才的家父,同样也是道德楷模。所以,如果陛下方便的话,可以将我爹的灵位与汤斌的灵位放在一起,让他老人家也配享孔庙,岂不美哉?“伏乞皇上特降谕旨施行。”
这一行为,可以说是相当“得寸进尺”了,称之为“得寸进丈”也不为过。尹嘉铨简直太不要脸了,连乾隆都被气笑了。孔子是何许人也?千百年来的道德楷模,圣人一样的存在。有机会在死后配享孔庙的,哪个不是当世大才?而且,就算能与孔子他老人家做伴,也多半是因为某大儒已故,为了尊敬死者才让他有此殊荣。
尹嘉铨的老爹何许人也?乾隆都差点把他忘了,这样的阿猫阿狗也有资格和孔圣人坐在一起?别说尹的老爹曾担任过巡抚了,就算他官居一品亦没资格。且看后来的曾国藩,这可是满清百年难遇的大才。此人造就了大清王朝的中兴,论起功劳谁能与其比肩?
以曾国藩的高尚情操和本事,在他百年之后有不少大臣替他邀功,想要将曾国藩的牌位放到孔庙里接受供奉,可结果呢?曾国藩一生虽建功无数,但他偏偏在学术领域没什么建树,没留下什么学术专著,所以,没资格配享孔庙。
尹嘉铨的老爹尹会一,他的功劳没法与曾国藩媲美,才学也远不及曾国藩,凭什么配享连曾国藩都进不去的孔庙呢?
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可以作此理解:有个当代的二流小说家故去了,但人们要将其与大仲马、雨果相提并论,替他开碑立传。
倘若这样的事发生了,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乾隆在读完奏章后有没有破口大骂,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尹嘉铨没过几天就被丢到大牢里了。紧接着,抄家的官兵就在尹府上搜出了一些尹大人的旧日作品,并从里面看到了一些不恰当的文字。
虽说,此时已过了文字狱风气的高潮,但乾隆若想处理此人,还愁找不到理由?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非常有意思了,从尹嘉铨的做法上我们能看出,这个人是非常在乎“名”的。负责查办这起案件的大臣非常“体察圣意”,在尹嘉铨假道学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最离谱的是,一向清高的尹嘉铨竟被曝出不少违背常伦的男女之事。
一时之间,大街小巷都传遍了尹嘉铨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传言,一代儒生名声毁于一旦。
相关部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确定了尹嘉铨涉及谋反,所以,拟将其凌迟处死,诛灭三族。或许是此时的乾隆皇帝已过了古稀之年,没有年轻时的*心了,所以,他法外开恩,判处尹嘉铨绞刑,家人不受牵连。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尹嘉铨行刑之前,乾隆念在他劳苦功高,便将对他的处罚减轻了,打发这个老退休干部回家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