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也应当知道,不喜欢自己或别人的某些方面,不是“不要再这样了”,或“我发誓再也不这样了”就能解决的,前面说过了,任何对抗式的主动努力,都将是徒劳。这里的对抗,除了激烈对抗之外,回避也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
你对着打着死结的铃铛发脾气,有用吗?不还得接受就是有个死结这个事实,然后去找到为什么打了个死结,这个死结是个什么结构,才能解开吗。
人的生命能量有限。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一些事上,自然不再有能力顾及另一些事。
内在的纠结往往比外在的牵绊更消耗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十件百件都不嫌多只恨分身乏术时间不够,而心中郁结只需一个便足以把人变成电池空槽的玩偶。
我不知道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心结是那么难,丝毫不像拆撕快递包装,无论包装的多么严实都能在最短时间里干净利落地剥囊取物。
有一回,我瘫软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咨询师说,你把太多的精力内耗在心里的某个情结上。我急着追问,什么情结? 咨询师说那我不能说,你得自己发现才能有收获。靠,又卖关子,又抛出问题让我用理智找到答案吗。
分享我的私人内心情结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知道,内心的某些情结会严重牵制一个人的精力,成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绊脚石,不得轻松。
以前我很羡慕那些厉害的女生,勇往直前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仿佛会发光,正能量爆棚。现在我知道了,能够有这样的生命状态的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往往拥有宽容有爱的成长环境,人格完整,自我清晰。
你有自在的情结而不自知,光顾着和自己作战了。
精疲力竭,怎么有力气去看更广的世界?怎么争取你想要的生活?
03
Do people never change? No.
那怎么办,输在起跑线上,就一直输了吗?
每个人人生要完成的功课不一样,老天给了你独特版本的剧本,也没什么好抱怨。
对抗没有意义,放弃任何对抗或征服的想法或努力吧,喔,也不要自暴自弃,说什么People never change看似很有道理的话,你离参破人生,还早着呢。
People just don’t wanna face the reality。欺软怕硬,寻找捷径,人就是那么功利。
我有很多不愿面对的问题,打包放在心里的角落藏得好好的,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碰,就算哪天被绊了一跤,反正也不会摔死,才不会太在意,为什么要费那个劲,还花那么多钱。
把陈年旧事都翻出来在阳光下抖,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残忍的事,对我而言,难受程度丝毫不亚于咨询之前快要溺死的痛苦。
但就像最害怕看牙医的我躺在拔牙椅子上一样,麻药都打了,一闭眼,索性就让医生拔掉坏牙落个干净痛快吧。麻药劲过了会疼得失眠,但伤口总有愈合的一天,让坏牙扎在原地,它不会致命,却足以搅得你烦恼不痛快。
所以,我非常理解总徘徊在心理咨询室门外的人,还有看了一两次就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人,我们自欺欺人的功力实在超出想象,美化粉饰的能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糟”,“嗯等过去了就没事啦”,“不管它慢慢就会好的”。
但当不愉快的情况一次次出现,选择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还是做好剖开痛苦的准备带着好奇弄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你的选择。一次次陷入泥潭弄脏鞋子的时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也不值得可怜。都是你愿意,谁让你选择视而不见,而不是面对现实。
你是选择在牙疼的时候吃止疼药,或忍过去,还是选择去看医生?
04 没有界限的拖累症患者
咨询的最后阶段,遇到了一本书,叫 《LOVE IS A CHOICE》 ,中译版出的很早,在X宝才买得到。这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心理咨询诊所创始人写的书,美国人就是实用主义,大量的案例事实,比起中国出版界大部分写成心灵鸡汤的心理学书,好太多。
这本书在一开始给出这样一个自我测试。
你是这样的人吗?
——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
——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
书里说,如果有以上特征,你就是一名拖累症患者。
这本书对拖累症有大量实证性的描述,但总结起来,拖累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界限。
不幸的是,我是一名符合条件的拖累症患者。反射弧长,常常不会第一时间生气掀桌,等反应过来不对该生气时,早就过了那个时候;重视别人的感受甚至超过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父母,害怕让他们失望;不会拒绝,或不能直接表达不愿意。
我不是一个人,物以类聚,我身边的好姑娘们基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
因为总是不能第一时间捍卫自己的界限和需求,总会有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爱发脾气的,尖酸刻薄的,爱贪小便宜的,自己烦恼,却没有用。
为什么,因为这年头“坏人”多吗?不是,刻薄地说,是我们自己招来了这样讨厌的人。因为我们不会掀桌,不会捍卫自己愿意或不愿意的需求,不会勇敢说不,害怕这害怕那,是我们自己允许这些“坏人”侵犯我们的领地,和他们没关系。
我见过那些界限清晰的人,让人非常舒服,周围也并不会围绕那么多“坏人”,我很羡慕他们,也在学习掀桌的技能,保护自己。
一开始我担心,会不会自己太自私了,这样做会不会不好,会超过某个界限了。后来意识到,对于拖累症患者而言,一开始根本不存在所谓过度。
你的需求是十分,在你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你常常只敢捍卫那一两分,不够勇敢,自己都要被挤占的没位置了,还担心自己是不是要的太多。
想太多,真的想太多。尽管要就是了,要学习的,是从只能捍卫一两分,到三四分、五六分,再到七八分、九十分,划清自己的界限。
没有界限的拖累症患者,你的地盘本来应该是多大?你又勇于捍卫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