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年里,在铜川城里生活的人都知道,老市区北关桥头美食街上有几家饸饹馆的味道非常出名。早晨九、十点钟开始营业,中午时分达到营业高峰,城里各个地方赶去吃饸饹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大约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老板就已经结束了一天的营业。老板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念,生意再好,也不会为了多挣钱而多卖几碗,萝卜快了不洗泥,材料、工艺、味道、口感出了问题,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牌子。
这几家饸饹馆的店面都很小,店里面两三张小桌子,店外面再支上四五张小桌子,几十年里,都是如此。生意最好的那家李家饸饹馆,已经到了第二代传人。
我在铜川工作的那几年里,单位离北关桥头只有一站路的路程,中午下班常常步行到那里去吃饸饹。要上一大碗或荞面或白面的饸饹,多放葱和香菜,再要一个夹了土豆丝、胡萝卜丝、青辣椒、咸菜的烧饼,只要两块五毛钱,味道很好,吃的也很饱。
老市区北关饸饹最主要的特点是口感非常筋道,汤的味道又煎又旺。离开铜川多年,我还经常会想起铜川北关的饸饹,有机会到铜川老区办事停留,我也经常迫不及待的赶到北关桥头,再去咥一碗那里的饸饹。
铜川老市区还有一两家饸饹馆,卖的是麻辣味的饸饹,加上几片嫩豆腐或过油豆腐,麻辣味道非常浓烈,让舌头都有点被麻痹的感觉,强烈刺激着人的味蕾,吃的人满头冒汗,虽然没有北关的出名,但生意也很不错。
然而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与斯,血脉亲情割舍不断的铜川人,我却知道这些饸饹并不是真正的铜川饸饹,最多也只算得上铜川城里人的饸饹,虽然它们的味道确实都很不错。
铜川这样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因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的移民城市,全国各地的人们汇聚到了这里,生存繁衍,形成了这座城市现在的格局,带动了这座城市的经济繁荣,各种饮食文化也在这里交相融合,不同人们的不同口味相互改变适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川口味。说句实话,吃过了不同地方的不同饮食之后,我还是感觉铜川的饭最好吃。这并不是一种对于家乡的味觉习惯上的认同,许多外地朋友到了铜川以后,和我也有一样的感觉。
杨丽萍挖掘编排的《云南印象》原生态舞蹈火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央视摄制的《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专题片掀起了人们对乡村美食的追捧。真正原生态的东西可能影响并不广泛,但它在某一片地域被人们固执的坚守下来,因为坚守从而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体现了一种精神。铜川乡村人的饸饹应该算是真正原生态的美食,在铜川几乎所有的乡村饮食都已经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店面经营的同时,它依然只是停留在铜川原住民的家庭饭桌上。
它的味道应该只属于真正铜川人的味道,朴实敦厚而又韵味绵长,简单粗犷而又火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