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郭帆导演在测试刘启指骨骼手套(右)刘启指骨骼手套成品
设计前期的首要任务是处理人机尺寸,宇航服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紧贴演员身体,并要配合动作进行表演的,所以整个项目进行中,设计师要像真实世界开发产品一样,从人机工程角度切入,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测试,不断制作实物样品,甚至要请演员试穿试戴,还要符合不同身材的演员之间的通用性。还有很多功能的实现,结构的设计,比如灯光、通讯、穿戴流程、换气系统等,基本就是按照真实世界的真实产品开发流程在做。“所有看起来能拆卸的零件,都是能拆卸的,我们没有做一体成型的设计。这种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给观众真实感,每一个零件看起来都有其真实的功能性。实际操作上,在制作过程中也很方便涂装和装配。”黄天禹说。
从工作流程上来讲,大体分为深化设计、制作、现场拍摄三个密不可分的阶段。以特殊道具为例:深化设计是根据美术所给的设定图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改良,并制作相应的图纸和三维模型。其间首先要考虑人机工学,并制作出实体小样,同时还要选择相关部件的材料及工艺——不同材料工艺的流程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流程会直接影响道具的设计以及建模的方式。这个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机枪与步枪
关于服装的制作,MDI特别感谢宁浩导演的大力支持,把《疯狂外星人》唯一的一套NASA制式戏用宇航服借给他们进行开发生产《流浪地球》的三组宇航服,大大缩短了关于服装的结构设计、打板设计,很快便进入生产环节。
头盔面罩外部与内部双层面罩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多次探索实践的过程。最终正式的工艺流程,3D打印翻模制作面罩的模具,然后亚克力吸塑透明壳。在内部面罩镀金工艺上,设计师极力寻求墨镜的工艺,奈何做的产品太少预算不够而放弃,最终采用一种电镀工艺制作而成,实现了真实宇航员金色面罩那种内部透光,外部金色的效果。金色面罩的设计也让李鉴老师费尽心机,设计上需要让金色面罩能够经旋转收纳到头盔内部的夹层当中,透明面罩还需要方便拆卸,便于拍摄及演员呼吸,李鉴老师为此精心设计了头盔耳部的旋钮及面罩与头盔连接部的锁扣。
片场现场制造的烟雾及灰尘效果为了使画面更有层次感
从学习Weta工作室关于外骨骼的制作工艺流程,到升级改造10套轻质、软质外骨骼、以及将近五十套防护服的硬件装备,再到跟随演员在现场维护修补,外骨骼部分是整个项目里投入人员做多,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块工作内容。
Weta Workshop所设计、制作的5套主演外骨骼,其主要工艺考量的是质感和结实两个因素,从质感上来说,它表面的细节非常丰富,即使是特别近距离的特写,也非常漂亮。而结实则具体表现在工艺用料上,大部分是纯金属及耐用性非常好的硬质聚氨酯材料,硬质聚氨酯非常结实,这点已经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损耗,而这两种材料的缺点是都非常的沉。他们在制作的时候考虑到的拍摄情况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像《明日边缘》那样,现场辅助威亚以及各种设备,帮演员减轻重量,第二种是缩短演员每日的拍摄时间及强度,以保存演员体力。而这两点,因为《流浪地球》拍摄的预算和周期的原因,都做不到。更糟糕的是,《流浪地球》剧本中还有大量的动作戏,各种攀爬、打滚、吊威亚,这就给这些外骨骼镜头的拍摄增加了特别大的难度。
(左)周倩的外骨骼呈现在画面上的效果
(右)外骨骼小分队现场合影
因为预算的原因,MDI团队去Weta对接制作外骨骼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授权能让他们在国内工作室生产10套配角及备用的外骨骼装甲,这样全片可以用到的外骨骼就有15套了,而这些备用的外骨骼装甲按计划不需要给主演穿,也不会拍到近景的特写镜头,因此才能从工艺上降低制造成本。
然而到了新西兰,全面对接了Weta的制作流程后设计师们才发现,他们的工业体系非常完善,我们用他们的文件、模具、按照他们的图纸及工艺完全仿造的话,也只能将成本降低至他们的一半,想要用更低的成本做下来的话,就必须完全研发一套自己的工艺流程。也就是大家说的土办法。